楚王#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何次年就选择自刎历史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纵横意不一,然诺心无二。白璧赠穰苴,黄金奉毛遂。”——《少年行》在历史的长河中,老祖宗们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成语,成语虽然字数稀少,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在竞选某些职务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可谓是妇孺皆知,它背后的人物故事也常常令人津津乐道。
楚王#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何次年就选择自刎历史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插图

毛遂本是一位普通的门客,行事本分,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但是他胸怀大志,机会来临时,他凭借着自信和智慧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合纵,人们评价其“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卷卷史书中,毛遂用自己传奇的故事在历史中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关于这一人物,我们关注最多的就是他传奇的生平事迹,一直激励着后人,但是他的结局却很少有人知道。毛遂自荐成功后,得到了赵王的赏识和器重,仕途发展并应该一片光明,然而却在次年就选择自刎,这到底是为何?
楚王#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何次年就选择自刎历史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插图

毛遂从小聪明伶俐,心怀抱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志青年。他年少时便游历四方,26岁时游历到赵国,投身在平原君门下做门客。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天下朝局动荡不安,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当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将军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廉颇,所以秦军并没有捞到好处。于是秦国便想到了一招“离间计”,让赵王和廉颇不和,果不其然,赵国这次吃了败仗。为了保全自己,赵国一边拼死抵抗,一边紧急寻求援助。
楚王#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何次年就选择自刎历史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插图

随后,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援,赵胜决定带20名口才一流,思维敏捷的说客一同前往,但最后却差一个人,怎么也找不到。得知这一消息后,毛遂立即去拜见赵胜,并向他举荐了自己。毛遂表示:“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意思是我之前一直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请给我一个机会。赵胜听到毛遂此番言论后,看到了他身上的胆识与抱负,于是便决定带上他一同前往楚国,希望能尽快说服楚王出兵援助赵国。
楚王#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何次年就选择自刎历史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插图

赵胜等人来到楚国后,楚王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一直拖着。一个合纵之约本来几句话的事情,楚王却从清晨拖到了中午,迟迟不肯签约。多位说客游说一番后,楚王仍不为所动,谁知毛遂竟提着剑直接质问楚王为何如此拖拉。楚王原本十分生气,毛遂将合纵之约中的利害关系和楚王讲清楚后,楚王便立即答应了“合纵连横”的提议。这件事情后,毛遂便得到了重用。在毛遂自荐成功后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率重兵攻打赵国,还没有得到喘息的赵国再一次危在旦夕。
楚王#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何次年就选择自刎历史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插图

赵王一时间慌了神,找不到合适的应战人选,思来想去,回忆起来毛遂自荐的事情,于是便立即召毛遂前来,提拔毛遂为统帅,率领部队应战。毛遂得到消息后惊慌不已,他立刻跑到赵王面前,但这次并非主动推荐自己前去应战,而是表示自己无法接受如此大任。毛遂还特意强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靠寸舌我当仁不让,仗尺利剑非我所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可是,在朝中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不管毛遂说什么,赵王仍不为所动,坚持让王遂领兵打仗,并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最后毛遂不得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