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扬之水|影响我学术之路的三本书|访谈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扬之水|扬之水|影响我学术之路的三本书|访谈
本文图片

有学术的思想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 ◆ ◆
影响我学术之路的三本书
扬之水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原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名物学——扬之水访谈录》 , 载《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五辑) , 此处为节选
非经注明 ,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扬之水|扬之水|影响我学术之路的三本书|访谈
本文图片

扬之水 , 一九五四年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一九八六年就职于《读书》编辑部 。 一九九六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曾任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 , 专业领域为文学与名物研究 。 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 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古诗文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本)、《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棔柿楼集》(全十册)等 。 《诗经名物新证》获中国诗经学会第二届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 。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本)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 并与《唐宋家具寻微》一起获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 。
扬之水老师以其惊人的勤奋、卓越的学术成就而赢得学界及普通大众的认可与欢迎 。 她的学术生涯一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伴 。
问:在您这十年读书生涯中 , 哪些书对您影响至深至远?
答:记得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时 ,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栏目曾作采访 , 当时我说我这三十年是三本书 , 如今四十年 , 我依旧说是这三本书——《管锥编》、《知堂书话》以及《金瓶梅词话》 。
一九七九年 , 我刚到民间文艺研究会资料室 , 有一位同事名叫傅信 , 北大中文系毕业 。 他向我郑重推荐《管锥编》 , 那时这部书刚出第一版 , 我便买回来认真阅读 。 《管锥编》里高深的学问我需要慢慢消化 , 但我从这本书中学会的是一种读书方法 , 就是成片的阅读 , 这部书对我来说不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受益 , 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 比如海量阅读 , 比如看一个问题不仅要从多个角度 , 而且要选取独特的视角 。 而所谓“经史子集”在这里也是打成一片 , 几乎不见分野 。 《管锥编》不仅告诉我怎么读书 , 而且告诉我们怎么做学问 , 即把关于某件事的说法 , 尽可能都聚拢到手边 , 条分缕析 , 一窥究竟 。 再有就是放射性思维 。 所以我从这本书里首先学到的是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 , 这影响了我后来的整个学术人生 。
至于《知堂书话》 , 是在写作上改变了构思方式 。 周作人的文字没有学术八股的气味 , 我一直很喜欢他的语言 , 自己的文字也是受他的影响 , 一直到现在 。 当然我并非单纯模仿 , 而是欣赏那样的语言境界 。
《金瓶梅词话》则把我引入名物研究 。 最初的兴趣 , 产生于我在民间文艺研究会资料室工作的时候 , 当时所见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线装本《金瓶梅词话》 , 售价四十块钱 , 规定必须要有局级以上的干部证明才能购买 。 当时的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是贾芝 , 有资格购买 , 因此资料室用他的证明买了一部 , 但是不允许借阅 , 而是长期锁在保险柜里 , 保险柜的钥匙由我保管 。 虽是近水楼台 , 但我也很守规矩 , 从来没看过 , 就一直锁在那儿 。 直到一九八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戴鸿森校点的《金瓶梅词话》(删去秽语的“洁本”) , 方才一睹为快 , 由此发现这是一个资料的宝库 。 比如各种服饰 , 各项用具 , 光是里面那些东西的名字就特别好看 , 吸引人持“名”找“物” 。 一九九五年受《万历十五年》的启发 , 计划写一部“崇祯十六年” , 描述明代将亡之际的社会百态和历史风云 , 想以更多的细节作为支撑 。 然而入手的时候才发现关于生活史方面的细节掌握太少 , 而欲弥补 , 最好的读物当然是《金瓶梅词话》 , 它便如同一份明代日常生活史的细节索引 , 带我走入名物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