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温情和灵感
采访人员:这次展览中展示了大量民艺收藏品 , 包括传统刺绣、纺织、木刻、印染、年画、泥塑、剪纸、瓷绘、皮影等工艺门类 。 请您介绍一两组重要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
潘鲁生:民艺物件作为手工之物 , 源自生活情感沟通与表达的需要 。 展览中有一组陶塑小孩模 , 在我的家乡菏泽是儿童用于玩泥巴的陶范 。 它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 “斗孩模”是孩子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 一个孩子拥有孩模之后 , 便总想在同龄人中比试一番 , 比谁的孩模故事多 , 比谁讲得好 , 比谁做得多 。 孩子们在交换或交流中自然地增长了见识 , 了解了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 , 也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吉祥图案的寓意、美好的期待以及乡土生活中的人之常情都内化于心 , 成为他们长大成人后个人价值观念的基石 。 我想 , 这就是记忆 , 就是乡愁 , 是生活在乡土器物中的绵延 。 如果没有了它们 , 这种家乡的、生活的情感怎样维系、何以寄托呢?我们需要民间艺术 , 它们是纽带和桥梁 , 可以通向岁月和心灵更广、更远的境界 。
采访人员:展览中还有您的艺术创作品 , 请介绍几件代表性作品 , 它们源于什么创作灵感 , 从民间艺术中汲取了什么养分?
潘鲁生:艺术就像生活长河中泛起的浪花 。 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 ,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 “到民间去”民艺展中《鲁班线》《中行有距》等系列作品 , 就是受民间木工工具墨斗的启发创作的 , 与这些作品并列展示的还有我收藏的墨斗 。 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匠作的重要工具 , 不同于西方标准化的计量工具 , 线的延展富有弹性 , 包含人与物、物与物关联融汇的创造力 。 通过墨斗弹线的纵横交织与无限延伸、交汇 , 转化为一种当代构成意味的图式表现 , 隐含传统价值的当代启示意义 。
作品《大匠丝路》以丝路“百工匠作”为主题 , 运用长卷形式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匠技艺场景 , 其中包括手工艺制作、贸易通商及风俗文化的生活画卷 , 同时描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采珠、贸易经商及造船工艺等 , 展现了人们在漕船、海舟等运输工具上运载丝绸、陶瓷、香料的情景 。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商贸之路 , 也是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播之路 , 这件作品通过表现丝路大匠劳作场面、技艺传承、风俗习惯等 , 突出丝路百工匠作的传播历程 , 展现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艺发展与变迁 。
本文图片
潘鲁生纤维手绣作品《福虎镇宅》 。 国博供图
创新传播激起
更广泛的精神共鸣
采访人员:展览现场播放的视频提到了您参加的海外交流活动 。 在交流过程中 , 海外观众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及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的当代艺术品?
潘鲁生:好的艺术作品 , 能够激起观者精神情感的共鸣 。 此次展览中的丝绸、陶瓷、金属媒材绘画作品曾于2014年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展出 。 海外观众对充满中国美学观念的作品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 , 惊叹于深邃的中华文化所迸发出的创造活力 。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安娜·玛丽亚教授说:“晶莹剔透的鲁班线 , 在如大脑构造般的迷宫地图里寻找方向和道路 , 沉默地、无休止地奔跑 , 时而断裂 , 时而延续 , 跳跃着旋绕在巨大的瓷瓶上 , 在无尽的延续中盛开了鲜活生命之花 。 ”从民间艺术出发 , 回归生命本源 , 探寻艺术的表现空间 , 也为东西方艺术在精神层面上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
- 灰塑@文昌民屋壁画:让民间艺术在墙上“生花”
- 唐宫|守护年味和传统文化,三只松鼠国潮年礼成标杆
- 雕塑|民间艺术墙上“生花”,美不胜收
- 剪纸|当罗马队遇上民间艺术,这样的剪纸你见过吗?
- 宝玉@红楼梦此人出场虽短,却暗中守护黛玉,比贾母宝玉还用心
- 上海市#“小王子”空降南京西路?与上海市血液中心一起守护“生命玫瑰”吧
- 最后&微小说|最后的守护白金科
- 民间艺术|屈原故里赶集会再现“背盒”习俗
- 濉溪县!杨立奎:“匠心精神”守护民间艺术传承
- 蓝启仁#魔道祖师可爱的魏无羡让叔父都难以抵挡,含光君的守护令羡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