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去鲁迅化”已喊了10年有余,究竟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二 )
十年后看“去鲁迅化”
今年热播大剧《觉醒年代》里面塑造的鲁迅先生,有着鲜明的形象,还展现了他不为人所知的另外的一面。
在篆刻设计金石方面的才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全面多才多艺的一个人。他不再是课本里那个横眉冷对一切的斗士,还知道了北大的校徽设计者就是鲁迅先生。
文章插图
很多人再次把鲁迅先生的文章重新拿出来读,依然是最好的,对国人性格的精准剖析,放到现在依然一针见血。
百年前鲁迅用犀利的笔,给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打破思想的樊笼,将人性的丑陋展示在阳光下,谁看了不是振聋发聩,出了一身冷汗。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作品来警醒我们。
是他,第一次唤醒我们的对国对家的责任思考;是他,笔尖写下的典型小人物让我们警醒自己身上无意识的顺从;是他,创造的朴素却又锋利的文字刀刃一次又一次地把每一代看不见前路方向的青年唤醒……
文章插图
鲁迅作品和他这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中国的精神,我们不能让这种精神消失了。
在课本中“去鲁迅化”固然有其道理,但也不是一概而论,需要做一些调整,而不是否定鲁迅,他的作品虽然是充满了针砭时弊,还告诉我们国人要做一个有气节的人,要学会思考,思辨,有担当。这种精神无论多久,一个民族都是需要的,需要有思想家对这个民族发声。
长大了读鲁迅才明白,他是最明白我们这个民族的人。
文章插图
“去鲁迅化”这个提法是片面的,我们其实是离不开鲁迅的,在小学中学的课本里,也是不能少了鲁迅先生的,只是需要调整鲁迅先生文章的层次和难度在不同的阶段课本里,每个人的理解阅读能力也是随着年纪在增加的。
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在启蒙时期,就失去鲁迅,如果失去可能会成为我们社会上人生上的失意。
文章插图
小结:
十年时间的“去鲁迅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一个宝库,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文章晦涩难懂,就将他所有的东西束之高阁,一直鼓吹“去鲁迅化”的论调。
我们生活中很多的普通人,都是从小读鲁迅文章,觉得很难,但是长大之后才发现里面的真理,历久弥新,还会拿出来再次去读。
民族精神是需要载体去传承的,那么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说明。一场“去鲁迅化”的争论,让我们更加看清了鲁迅先生的价值。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