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何谓风人之旨?诗词创作中,如何具备风人之旨?

前言在各种诗话、词话中,经常看到诗词评论家称某人的诗词作品“深得风人之旨”。那么,什么是风人之旨呢?如何做到自己的诗词作品有风人之旨呢?
诗经有十五国风,风人即指采集民歌的官员,更多的是指诗人。风人之旨,是指具有诗经国风与楚辞风格的创作方式。
老街节选几段古人的诗词评论,与诗友们分享一下。
一、小人物的规劝: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大诗人李白有《子夜四时歌》四首,其中《 秋歌》写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关于这首诗的评价,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说:
结句不言黩武而言未平。深得风人之旨。《唐宋诗醇》
意思是,结尾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言内之意,也有言外之意。言内之意很简单,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郎君可以平定胡虏,然后平安回来,再也不用外出征战了。
言外之意,则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有谴责的意思。
诗人不去直接谴责朝廷,而是委婉地表示希望良人早日胜利归来。这就是风人之旨。李白时期的唐朝对外战争,有的是保家卫国,有的是开疆拓土。对于百姓而言,未必能理解这些正义或者非正义的战争。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自然希望永保和平,不必牺牲性命。
李白的风人之旨,是一个小人物的规劝。
诗词@何谓风人之旨?诗词创作中,如何具备风人之旨?
文章插图
二、大人物的规劝:已失了春风一半清朝学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评价南唐词人潘佑的一首词时说:
词不显言直言,而隐然能感动人心,乃有关系,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也 。南唐李后主游宴,潘佑进词云:〔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誇烂熳。已失了 春风一半。〕盖谓外多敌国,地日侵削也。后主为之罢宴。词能如此,何减谏章 。
李煜还没有亡国时,曾经有一天游宴,中书舍人潘佑填词进献,其中有三句写道: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誇烂熳。已失了春风一半.........
这首诗“不显言直言”,就是不直接说咱们国土已经被大宋占领了一半了,我们南唐就要亡国了。而是隐晦地比喻大宋就如同围困我们的大山,挡住了春风,等待我们的只是寒风,我们这些桃李花不久就要凋落了。
【 诗词@何谓风人之旨?诗词创作中,如何具备风人之旨?】李煜当然能够听懂言外之意,于是大卫扫兴,宴席也就当场结束了。沈祥龙说,如此填词,与进谏差不多,都能起到规劝皇帝的作用。
潘佑是南唐的重臣,地位自然不是李白可比。作为朝廷大臣,既然想规劝皇帝,为什么不直接说呢?自然有其道理。
诗词@何谓风人之旨?诗词创作中,如何具备风人之旨?
文章插图
三、有无风人之旨的对比杜甫有一首《宿昔》写道:
宿昔青门里,蓬莱仗数移。
花娇迎杂树,龙喜出平池。
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
宫中行乐秘,少有外人知。
黄生(字生父,又字扶孟,号白山、冷翁、莲花外史。黄生在明代为诸生,入清不仕,安徽歙县人)评价这首诗的时候说:
黄生曰。此章略见风刺。然其词微而婉。如:禄山宫里。虢国门前。之句。非唯失风人之意。亦全无臣子之礼矣。
这是什么意思呢?主要从颈联说起: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
杨玉环曾经度为道士,所以被唐人比为王母。少儿是个典故,汉武帝的卫皇后有一个妹妹叫做卫少儿(霍去病的母亲)。唐玄宗宠幸杨玉环,连带的杨玉环的姐妹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也受到恩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