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的茶》
□ 叶梓/中州古籍出版社
明人屠隆在《考盘余事》记有这样一件事:苏轼既爱饮茶 , 又擅长书法 , 有一天司马光问他 , “茶欲白 , 墨欲黑 , 茶欲重墨欲轻 , 茶欲新墨欲陈 , 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轼答曰:“奇茶妙墨俱香 , 公以为然否?”这就是司马光与苏东坡的墨茶之辩 。 苏轼眼里 , 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东西统一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 , 看似矛盾 , 实则如君子之节操与趣味 , 互为表里又有内在联系 , 两大异趣便殊途同归 。
中国是茶的故乡 , 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 国人饮茶传说始于4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 , 闻于鲁周公 , 兴于唐朝 , 盛于宋代 , 普及于明清之时 , 且长盛至今 , 传遍全球 。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 即通过茶事茶俗与中国人的文化趣味和礼仪习俗相结合 , 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 因为有了众多文人的参与 , 便负载了更多文化内涵 , 使茶文化愈加丰富 , 经久弥新 , 关于茶的话题也总是道来话长 。 《红楼梦》共120回 , 茶出现的次数有260多次 , 全唐诗写茶的诗人达百余位 , 诗有400多首 。
《书法里的茶》是一本记述茶事与书艺的趣书 , 别样的视角 , 入微的笔触 , 短短篇什 , 该书作者叶梓写出了中国文人书家的百代雅事 。 可谓:奇茶与妙墨俱香 。
书中告诉我们 , 《急就章》这样教科书般的章草范本 , 竟是最早提及茶的书法作品 。 那些法帖尺牍手札中 , 竟然隐藏着斗茶、角茶、赐宴、贮茶、试茶、煎茶等诸多早已消失的朝野茶俗 。 更有意思的是 , 一杯清茶 , 竟映射出文人才子的真性情:在传世名帖中 , 竟然发现了苏轼因茶结缘、酬唱应答的人情“官司”;米芾躬身“探檐”取茶的小动作 , 让人联想起古时逸闻所载 , 米芾与友人修书 , 写到“顿首”二字 , 竟每每独自整顿衣冠 , 面壁肃然做“顿首”状 , 活脱脱一个旷世才子的真性情跃然眼前 。 还有焚香烹茶 , 看出了唐寅壮年岁终前的落寞与孤寂;钱谷与文彭二人共享美景佳茗的世交情谊和闲适心境;狂放刚烈的徐渭因雪天路滑 , 不得已“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无奈又自适……皆是书里书外对艺术作品和书家性情人格的别样诠释 , 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
【篇什|奇茶与妙墨俱香】历代书法大师 , 大都诗书俱佳:汪士慎“茶香入座午阴静 , 花气侵帘春昼长” , 朱耷的“幽闲无过道人家 , 洗砚焚香自煮茶” , 梁同书的“棐几只摊淳化帖 , 雪瓯频试敬亭茶” , 赵之谦的“扫地焚香得清福 , 粗茶淡饭足平安” , 不仅是书法史上的奇珍异珠 , 亦是诗词苑里的佳句名联 , 如果没有了茶“流华净肌骨 , 疏伦滌心原”的奇妙作用 , 历代文人墨客、书家才子必然是少了一种寄情风物、涤荡心灵的绝妙载体 , 也就少了“奇茶与妙墨俱香”的灵感契机 。
《书法里的茶》一书深谙书法审美的本质特征 , 绝没有自以为是牵强附会的猜测描摹 , 没有煞有介事言之凿凿的感言断语 , 而是采取了一种极恬淡审慎的笔法 , 轻轻拂去故纸上的尘埃 , 慢慢拨开时空的雾障 , 絮叨那些鲜为人知或不经意的小细节 , 往往是点到为止 , 令人遐想无限 。 这本书有发现 , 更多的是呈现;也有考证 , 更多的是品评 。 了无痕迹、缀珠成串 , 短短篇什 , 竟说了那么多书艺中的茶事 , 这样一件件“小摆设”其实是风光无限 , 妙趣横生 , 这样的书 , 注定是能够“把薄书读厚”的类型了 。
(文/阎小鹏)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江苏省军区#我与酒与美女诗人……!
- 宋嘉|把美术馆“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随时与敦煌“相遇”
- 打火机与公主裙@「推文」《我的城池》《打火机与公主裙》|校园甜文|痞帅x乖乖
- 冯恩昌|【临朐印记】冯恩昌:?听琴与写诗
- 五福福卡$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红与黑#方隆昌/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
- 纳兰容若&与原配携手52年,80岁另娶女演员,去世前留遗嘱:与原配合葬大海
- 千古好诗!千古好诗!全诗只有二十八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毫不逊色
- 山海经|《山海经》中的记载竟然与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