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人生哲学中对感性、知性的探讨( 二 )


像思想的法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像数学的公式,像各种抽象的境遇,都可以透过纯思考而有所把握。同一律的“一件事物等同于其本身”,是纯粹思想的法则所导引出来的,没有任何感官作用可以触及这“等同”的意义,因为,感官世界中,绝没有两件事物相互等同,如果两件事物完全等同的话,那就不是两件事物,而是一件事物了。这样,才导引出矛盾律,也即一件事物只等同于自己,与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都不等同。再来就是排中律,说明一件事物不可能同时等同自己,又等同于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
理知的功能,指证出人的“知性”的存在,以及知性高于感性的事实。哲学的运作,也就用知性的功能,设法去了解宇宙,去了解人生。理知凭其能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让人在求知过程中,发现真理,分辨错误,好使人生选择真和对,而避免假和错。
理知自身的自信,是可以认识真相的,只要人善用知性,终究会发现真理透视虚假的。理知的存在,的确是人的一大恩赐。
知性#人生哲学中对感性、知性的探讨
文章插图

西方中世纪前半段的教父时代,一直认为人的理知与人的信仰可以协调,但到了经院哲学时代,则认为哲学和神学应该分开,神学是信仰的对象,哲学则是理知探究的对象。理知既有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这对人生对于真理的探求,以及真诚的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理知所认可的思想法则中,基本的原理是天生的,不需要后天经验的,像“甲等于甲”,“部分小于整体”等,都不必学习,不能证明,但也不需要证明。再来就是许多原理,在阐明之后,人人都会接受的,像因果律,看到果就可以推论出因,看见烟,就推论出火;看见小孩子,推论出其由父母所生,这些都是理知作用的成果。
人有了理知,一方面可以经由理知去了解宇宙,去了解人生;他方面又可以导正人的情绪,使人合理地生活,使人的行为不越轨,而合于礼理性生活一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
在文艺复兴时代,或是启蒙运动时代,理性被抬举到最高峰,以之作为人本精神最重要的基础。人因为有理性,因而与禽兽有别,因而能成为“工匠人”,会制造工具,使人在食衣住行育乐上,都能过得更快活、更舒服,进一步,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之后,再进一层在理知生命的人生中,所有自然科学的成果,都是因为人有理知,能发明工去统治万物。
而在改进工具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显示人对物质世界的把握。“拥有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也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创造能力的肯定。而创造之源起与发展,都是靠人的理性。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对“人”的定义,总是以“理性的动物”为核心,来探讨人的全部意义。
近代的理性主义更把理性推崇至巅峰,不但知识的求得,依赖理性,就是人生的道德也以理知为主。笛卡儿的伦理学,就连爱情也要加上理性,成为“理性的爱”。西方经验主义的流派,也把理性推至巅峰,认为宗教也应由理性去规范,这也就是英国在启蒙运动期间所开展的“理神论”。康德虽在表面上说明理性的无能,但实际上一直利用理性的思辨,来作为反理性的工具。理性主义的人生,不但在西方哲学许多派系的理论上如此,就连许多思想家在实践生活上,也标榜理性生活,一方面作为反宗教、反启示的思想,另一方面则以为理性生活表示自己的行为是客观的,不是主观情绪的反射。
当代民主法治期间的社会,则更易遇到主张“理性”的学说,以为“理性”是当代处理生活的核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