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红海钓鱼,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鱼、“绿鱼”及“人鱼”( 三 )


船长不由得感叹:“我还从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鲅鱼呢 , 大家别议论了 , 天太热 , 赶紧送冰库 , 以后慢慢享用 。 ”
上海籍小水手仍坚持说不能吃 , 也有水手说能吃 , 只是鲅鱼本来就腥 , 这么大个儿 , 肯定更不好吃 。

大鲅鱼经大厨的精心烹调 , 味道很棒
回航途径印度洋时正赶上八月十五中秋节 , 大厨下了一番功夫烧了一锅鲅鱼块 , 该用的料都用到了 , 出锅时 , 那诱人的香味立刻勾起大伙的食欲 , 一锅烧鲅鱼连鱼带汤全给报销了 , 小水手“鲅鱼不能吃”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了 。
苏丹凌晨钓“绿鱼”苏丹港锚地钓鱼 , 上半夜鱼频频咬钩 , 用桶根本装不下 , 要用麻袋、筐装 , 厨房的冰库都塞满了 , 下半夜鱼就不咬钩了 。
大多数人耐不住困倦 , 喝过鱼汤洗个澡就回房间睡觉了 。
我与两个水手是铁杆钓迷 , 上半夜钓的鱼都做了贡献 , 难免不甘心 , 于是喝过大厨做的鱼汤就又去钓鱼了 。
将近凌晨3点钟时 , 我感到有鱼咬钩 , 往上一提线 , 重量尚可 , 有1公斤以上 。
甩到甲板上一看 , 惊得我们几个目瞪口呆 , 这是一条从未见过的怪鱼 , 通体绿色 , 嘴巴细长 , 尤其是一双不服气的眼睛 , 不是长在鱼头的前部 , 而是长在中部偏上方的位置 。
这种鱼我们闻所未闻 , 前所未见 , 不知道有没有毒 , 不敢用手去摘鱼钩 , 便用脚踏住 , 三个人小心翼翼地用水手刀将鱼嘴撬开 , 摘下鱼钩 , 将它丢回大海 。
那一夜 , 我们三人还钓到十几条二三斤重的“橡皮鱼” , 这种鱼学名马面鲀 , 只是没人这样叫 。
它无鳞 , 皮厚 , 水手老王说它的鱼皮能做钱包 , 便就将十多条鱼都剥下皮 , 晾晒在甲板上 。
只可惜第二天早晨水手长起来打扫甲板 , 把那些鱼皮都扔到海里了 , 他以为没人要了 。

有人戏称马面鲀穿着一身皮夹克 , 睁着一双冷漠的眼
吉达港夜晚钓“人鱼”传说海里有漂亮的美人鱼 , 一次船到沙特的吉达港锚地 ,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条“人鱼” 。
我说的“人鱼”肯不是美人鱼 , 是不是我国云南的娃娃鱼?
由于我没到过云南 , 更无法比较 。
吉达港位于红海东岸 , 锚地水深不足百米 , 比西岸稍浅点 。
白天时 , 船员因工作缘故大多没时间垂钓 , 且海鱼和淡水鱼有一个共性 , 都是日出和日落前后最爱咬钩 。
其次 , 吉达港盛夏时节温度太高 , 干旱无雨 , 是世界有名的火炉 , 据说当地一名司机开车门时忘记戴手套 , 只听一声惊叫 , 他摸车门把手的手烫掉了一层皮 。
晚饭后 , 船员们从有空调的室内来到甲板上 , 立即感到滚滚热浪扑面而来 , 穿着布底鞋仍感到甲板烫脚 。
同伴小徐自叹手气不佳 , 别人都有两三条的收获 , 他还是一无所获 。
若论耐心 , 小徐肯定能得第一名 , 他与我一样 , 船一停 , 必钓鱼 。
小徐不急不躁 , 终于等来鱼咬钩 。 看他两手用力的架势 , 估计来头不小 , 只是人人都忙自己的事 , 谁也顾不上看小徐 , 只有我与他挨得近 , 目测那鱼不低于2公斤重 。
像平时一样 , 鱼被甩到身后甲板上 , 不想这时竟凭空传来婴儿“哇哇”的啼哭声 , 惊得大家头皮发麻 , 以为夜半谈聊斋遇鬼了 。
这茫茫大海 , 清一色的男子汉 , 哪来的娃娃哭声?人们惊愕地四下查看 , 发现哭声是从小徐刚才钓到的那条鱼身上发出来的 。
大家好奇地围过来细看那条鱼 , 发现它不仅“哭声”与婴儿的哭声无异 , 样子也很像婴儿 , 头大而略扁 , 象人头 , 通体黑色 , 跟黑油漆差不多 , 皮肤有斑纹 , 两眼大而凸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