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凝素志 丘壑述沧桑——张柏林画集序( 二 )


师于物和师于心是交替进行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前者是指他对大自然的切身体验和认真感悟,数十年间遍游名山大川,投入对丘壑林泉、岳镇川原的写生实践之中,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对燕山和太行尤有深刻的体察。兴隆的雾灵山、古北口、石庙子、十里画廊,涞源县的白石山,京郊的八达岭、门头沟,济源的王屋山,焦作的云台山,林州的郭亮、驼梁、林虑大峡谷等名胜,都是他精神游弋的场所。在他的笔下,常常不是那种丰饶沃土式的物质大地,多少带有一些荒莽、严峻、险绝的气象神韵,富有图像隐喻的性格意义。后者是指将对客观物象的直觉感应,提升到心理阐述的层面,映射出文脉交互的情感图境。以表达他面对大自然时的激动、欣喜、困惑、迷茫而又崇仰、敬畏的冥想状态和心路历程,乃至历经困窘、挫折之后所呈示的内驱力。无论是自然物象的摄取,还是作品情境韵味的表达,都十分重视“心物合一”的理想状态,形现时光凿刻的大山体貌。一如他笔下那密点攒簇的皴痕和铿锵的轮廓结构,隐然蕴含“天然开太古、万世耸高秋”的自然生发之趣。展现风雨经年、上下千古的沧桑容颜及时空流走的痕迹。巨巘险崖峥嵘奔突,产生视觉审美的“似动现象”,达成强烈的“方向性张力”,于静态世界中呈现充满活力的空间运动和控扼一方的逼人气势,瑰丽、奇谲、险绝、惝恍。以脱尘弃俗的格调,予作品以别样的视觉呈现。
笔墨&丹青凝素志 丘壑述沧桑——张柏林画集序
文章插图
张柏林作品:虎跳峡奇观 179cm×90cm 戊戌 2018 年
柏林的山水画有两种较为强烈的图像风格,一种以深沉博大为宗,如《叠岩泻瀑》《云开太行》《初雪太行》《西冲雄姿》等,无不彰显主题精神的情感张力。对五代关仝、北宋范宽的精神气象多有资取。如画史记载关仝画笔“上突巍峰,下瞰深谷,卓尔峭拔者,其擢之状突如涌出”(《五代名画补遗》)。又若范宽“山顶好作密林,自此趋枯老;水际作突兀大石,自此趋劲硬”(《宣和画谱》)。但并没有拘囿于既定风格的桎梏。而是以物我合一、心期造化的理念为圭臬,去把握笔墨情怀的易时性变迁,凝聚对壮美自然的沉醉、向往,营造心灵的净土并收获心灵的慰藉。或仰视险峰巨岩顶天立地的巍巍身躯,展示地崩山摧般的弥满张力;或居高俯瞰之下拔地而起重叠延伸的莽莽群山,裂谷的断崖急起直落,与山顶无限铺展的莽原形成强烈对比,用视觉矛盾抒发对造物神奇的感动;或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视域在深谷与山颠之间俯仰游弋,将观者的思绪引入那广邈神秘的空间。隐含凄迷而难耐的寂寞之怀。以写实的手笔、自己的理解开发画境,用既舒展又抑扬顿挫、既秩序化又变幻多端的形式节奏,启引画者的观想机制,陈述自身的真实内在。从而达成心象特质对客观自然的超越。
泼墨挥洒、色墨熔融是柏林笔下的另一种视像结构,追求“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的自然天成,强化艺术审美的意象性表达,但不以表面的模糊为旨趣。运用大块的湿墨与浓丽的色彩相叠压所产生的影调结构。从地貌形态与季节时令特征上把握形式内容的承载力,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云:“春山恬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浓艳而如粧,冬山惨淡而如睡。”尤其是对秋景的描绘,更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手法中西合璧,善于利用色墨关系、冷暖对比、明快与沉郁的对比,等等。并富有匠心地处理物象的边缘和色墨的分界,形成强烈的烘托气氛,使画面流露出浓郁的情感氛围。《红遍万山》《暮秋》《秋韵太行》《玉龙雪山》等,莫不是对山水情怀的尽致倾诉。或是挥洒自如的模糊性处理,清湿透纸,如梦似幻;或是纵横肌理,斑匝叠错,在繁复重叠的实景中营造澄明高逸;或是深谷留云的杳邈痕迹,清峻疏朗,飘飘渺渺;或用劲遒苍劲之墨彩展现空幻虚灵,迹化出一个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意象世界。皆以起伏多姿的构图,揭示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生动地表达了画家的创作理念、情致体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相近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追求。其迹象的繁复、饱满及块面结构几何特征,极富视觉震撼力,却又弃绝斧凿之痕,酝酿出刻意求之难得的特殊意蕴,有效触发观者玩索的兴致感受的深度和审美状态的延时,激励更加深入的观想和领悟过程,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