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作者:王晋平
正文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在19世纪之前截然不同, 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是以再现客观对象为基准, 所以精准的科学地再现客观对象是艺术的追求, 是一直以来的审美标准。而东方绘画艺术传统以中国、日本为代表, 它并不以能够客观地再现对象为满足, 而更强调高度抽象的以形写神。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如东方艺术语汇中重视对线条的使用, 而西方则依靠色彩光线的明暗来显示物体;东方绘画艺术构图讲究“万里之远, 可得之于咫尺之间”, 按照远小近大、远淡近浓的原则安排构图,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严格按照焦点透视科学真实进行构图;东方绘画以山水为主题者必然以山为实以水为虚, 西方绘画多表现色彩丰富、明暗有致的水。


东西方!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文章插图

但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 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绘画的色彩、透视、构图等技术方法逐渐通过艺术品的交流大量出现在西方艺术家们的面前, 启发了西方艺术家, 其中突出的是印象主义的画家, 莫奈是其代表。与此同时, 中国山水画家们也在潜心探索着艺术革新之路, 西法东渐, 黄宾虹在他晚年的绘画中更加中意于兼点兼皴的表现手法, 十分类似于印象派对色块的理解和运用, 而纯色如油画般的堆砌更加显示了对印象派表现手法的移植。
也有评论家说黄宾虹是西洋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融合之范例。颇为可贵的是, 两者对对方的借鉴坚定地建立在对自己本身艺术传统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既是借鉴融合, 更是各自独立性的彰显。
一、从线条、色彩的使用看东西方艺术形式语汇上的差异与借鉴
【 东西方!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在形式语汇上的区别与相互间的借鉴, 潘天寿说:“线条和明暗是东西绘画各自的风格和优点, 也是东西绘画相互区分的重要所在, 故在相互吸收学习时就更需慎重研究。”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东方艺术在形式语汇上是属于以线条为主的绘画艺术, 西方艺术在形式语汇上则是以色块明暗为主要语汇, 由于观念领域的自成体系二者相互很难理解认同。


东西方!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文章插图

但在19世纪后半叶, 东西方绘画艺术语汇却表现出了相互理解与借鉴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山水画与西洋印象派的风景画之中。莫奈对光有着极其敏锐地捕捉能力, 水中光的色彩与变化令他沉迷, 他的风景画中总是对光线的炫目的表现。与之前和同时期的西方艺术家们相比, 他第一个走出了完全逼真地再现客观对象的审美标准, 他更多地重视对物体的感觉, 用他感觉中的物体的颜色, 一个个的色块、色条来记录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东西。
这种表现黄宾虹曾总结其为“由形似进于神似”。对色彩的使用也更加洒脱, 常常使用未经调配的原色作画, 并非常着意处理颜色间的互补, 这也是后来印象派的基本技法。黄宾虹在晚年时候也常用这种方法作山水画。他喜欢用矿物质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打点作画, 这种鲜亮的、覆盖性很强的实质颜料在墨黑的深色背景上打点与印象派的色彩使用有明显的借鉴的痕迹。
他说:“近代良渚夏玉出土, 五色斑驳。因悟北宋画中点染之法, 一洗华亭派兼皴带染陋习, 此道咸人之进步。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转引自王鲁湘编著《黄宾虹》) 他的笔法也渐趋解放, 虽然他所信奉的“屋漏痕”和一波三折仍是他用笔的基本形态, 但像油画那样的短笔触却越来越多, 兼点兼皴的笔法使作品呈现出油画般的厚重, 还有印象派的明朗。19世纪后半叶强调形似和感觉的印象主义风景画与表现物象追求明朗的中国山水画在表现语汇上不仅是对各自传统的继承更是在相互借鉴之后对各自传统淋漓尽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