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共读时,王亮起初也是读给女儿听,像多数家长一样,但不知不觉间,“文学中年”的属性就流露出来。他总忍不住夹带一些“私货”,不仅以新的方式来重新讲述《静夜思》《江雪》等熟悉的作品,还带女儿“造访”了卞之琳、汪曾祺、吉卜林、特德·休斯、里尔克等离小孩子稍微“远”一些的作家,只要不完全脱乎儿童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作品,都会被他介绍进来,成了还在上小学的女儿的文学课材料。
一篇篇阅读王亮给女儿的“文学课”,时常让人莞尔。这位“爸爸老师”,不是一板一眼地说文解字或传达何种“意义”,而是亲切地调动着一个小孩子所拥有和理解的成长经验,开启她的情感通道,从中寻求与纸上文字的共鸣。读由余光中翻译的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名诗《火车》时,他和女儿探讨为何“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起初女儿不解,他耐心描述起一家人上次在火车站送别外公的情景,还有幼儿园毕业时全班小朋友不管关系远近一起哭起来的情景,让她逐渐体会到这是一种送行人的“共通”的情感体验。疫情隔离在家时,他则会给女儿讲杜甫的《江村》,在老杜“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对草堂日常景象的描摹中,隔着一千多年,一同体会在风暴眼中,家庭、家人的珍贵与相互依赖之处。
正如王亮自己的经历,在引导女儿进入文学时,他很重视这种文学与生活、与自我经验的联结。他讲起一件事情:女儿刚上小学时,他曾拿起语文课本翻看,第一册第一页赫然印着一首对韵歌: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令他感到疑惑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本应是由熟悉逐渐拓展到陌生,但语文教育似乎背道而驰,“为什么要从如此抽象的表述,而不是孩子们身边的事物开始呢?比如学校、课堂、老师、同学,哪怕是一支粉笔、一张课桌呢?”王亮始终觉得,唯有把个体的经验与文学作品相体认,文学作品才会对“我们”具有意义,而也正因为一代代读者的参与,把他们的情感与思想“寄托”在文学作品上,它们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他做了一个精当的譬喻:“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固然美丽,但很多却丧失了其现实基础,成为了供我们瞻仰的标本,唯有那些环绕在我们身边的事物,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他带女儿读的每一篇作品,都因加入了当下时空里父女俩的交谈、玩笑和解释,而构成新的文本。
文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因王亮自己工作繁忙、女儿学业紧张,留给“文学课”的时间并不丰裕——这从他更新文章的频率也能看出来,因此他常常选择的文本是诗歌、散文和故事。尤其是诗歌,占了绝大篇幅,从骆宾王的《鹅》到里尔克的《预感》,不拘古今中外。这也和王亮自己对于诗歌的阅读偏爱有关。
虽然是给小学低年级的女儿“讲课”,王亮却毫不敷衍,认真“备课”,将女儿看作是可以平等对话、甚至给他启发的对象,带她从文本表面进入更深阔的文学场域和文化背景。因而尽管是面朝女儿,从一般的视角看,王亮对诗歌的解读也相当有洞见。譬如讲《江雪》,王亮找来《渔歌子》和《楚辞·渔父》、姜子牙和严子陵钓台故事等与之对读,让女儿初步理解“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意境中的象征意味。或如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除了另外一些古代送别诗外,他还“动用”了尧十三的《雨霖铃》(改编自柳永词)、陈鸿宇的《别送我》两首歌作为辅助材料,在这些文本的交互中,让女儿渐渐体会出属于中国人的送别的情愫。
- 李利&峨山镇:让群众感受笔尖上的年味
- 宝姐姐&《红楼梦》湘云后来为什么和宝钗生分了宝钗这两件事做的不地道
- 书法作品&“损色”宋小宝秀书法,被网友盛赞,功底深厚,专家:江湖体
- 书法作品&于春生:2022“新年迎春·年展”——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 孙悟空&孙悟空老说别人是妖怪,他自己难道不也是妖吗其实真相是这样
- 古典文学@探索何为有效的教育
- 群牛&草原游牧诗词11首:雁字回眸春事约,葭丛摆羽日光眠
- 清明上河图密码&经典改编、原创新作 大麦“当然有戏”上新5部剧目
- |央广《军旅文学之窗》|空军女作家张子影:献给父亲母亲的礼物
- 高俅&他一生忠于朝廷,却在《水浒传》中被丑化,背负奸臣骂名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