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学&一个爸爸的家庭文学课堂( 三 )


王亮爱好古诗词,但对所谓“传统文化传承”,有他自己的观点。女儿学校发国学讲座通知,他看了看宣传,开给孩子的书单里竟然有《太上感应篇》和《黄帝内经》,觉得不靠谱,干脆选择放弃。在他看来,随着时间流逝,古典文学文化已经有些“矿化”,“燃点”更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让它重新绽放光热,而这艰苦的工作应是成年人的责任,而不应成为年幼孩子的重担。这和他在这本书序言中所讨论到的“亲子读书”的问题有异曲同工处:在今日的读图和视频时代中,成年人选择了更简单直观的捷径,却让孩子去“开卷有益”,走一条更艰难的路,很难有说服力。因此王亮的文学课,正如他在网上所说明的,是他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家庭内部所做的一种“实验”,从具体的问题和方向,探索教育的一种可能性。
开始上“爸爸文学课”时,王亮女儿刚刚上一年级,现在已经十岁了,可以自主看《哈利·波特》和《魔戒》,父女俩之间也渐渐由共读变成了独立阅读之后的讨论。王亮说,他的书架从来都是对女儿开放的,只要感兴趣,她可以随便从上面抽出书来读。这个寒假,女儿看上了爸爸书架上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集》,要和爸爸一起读。这本诺奖获得者的小说比较风格化,对小学生来说并不算友好,王亮觉得“颇有挑战”,但转念一想,既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何妨一试呢。“爸爸老师”唯一要做的,是对阅读材料适当挑一挑、分分级,以免太出乎孩子的经验和理解。
中文系出身的王亮,没有成为职业作家或诗人,他给孩子上“文学课”,也并不抱怀这方面的职业性目的,只因他相信文学属于广泛的大众,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只要人类还在使用语言,需要彼此交流或有表达的诉求,文学就会存在和发生,或隐或显地环伺在我们生活周围。”王亮说,他自己曾经从文学和阅读中获得滋养,因而,也愿他的孩子通过阅读和学习文学,能够更加独立、更加尊重人性、更加体会生命的美好。
_原题为:一个爸爸的家庭文学课堂)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张玉瑶
流程编辑:u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