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北宋大臣赵昌言的趣味故事:“三更半夜”的由来,比武争夺文状元

提起赵昌言,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来自成语“三更半夜”。《宋史》:“时盐城副使陈象舆与昌言善,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皆昌言同年,四人者,旦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啥意思呢?说陈象舆、胡旦、董俨三个人和赵昌言都是同年进士,关系很好,四个人白天晚上都聚集在赵昌言家里,开封城百姓给他们起外号,陈象舆被叫作陈三更,董俨被叫作董半夜,成语“三更半夜”就是这么来的。大臣@北宋大臣赵昌言的趣味故事:“三更半夜”的由来,比武争夺文状元
文章插图
宋朝一个和尚写过一本书叫《玉壶野史》,是这样记载的:陈象舆、董俨、胡旦、赵昌言和梁颢,五人气味相投,他们经常夜里在赵昌言任职的枢密院内聚会,纵情饮酒,一喝就是到半夜才回去。有一次,碰到巡夜的吏卒拦马询问,梁颢竟在马上挥鞭责打吏卒,并口出狂言道:“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开封城一时传出“陈三更,董半夜”的民谣。大臣@北宋大臣赵昌言的趣味故事:“三更半夜”的由来,比武争夺文状元
文章插图
四五个大老爷们,整天腻在一起,如果不是喝酒,又能做什么?打麻将吗?有可能,四个人正好一桌啊,不过那年代还不兴这个呢。有人说他们在做学问,而且是非常高大上的学问,放现在也是牛掰得不要不要的。您可能问了,研究的是啥学问啊?读心术。牛掰不?您一张嘴,甚至不张嘴说话,您一小动作,皱皱眉、摸摸鼻子啥的,就能知道您在想啥、您要干啥,就这么牛掰!不过您不用惊慌,他们的读心术仅仅针对一个人——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每天说点啥,这四人回来就开始研究,研究好了再见到赵光义,就顺着赵光义心思说,赵光义想说没说的,不好意思说的,他们来说,有这么几把痒痒挠整天里挠着,换您,您不觉得舒坦?大臣@北宋大臣赵昌言的趣味故事:“三更半夜”的由来,比武争夺文状元
文章插图
后来四川王小波、李顺不是起义造反了吗,最后还整出个“大蜀国”,宋太宗赵光义派王继恩前去镇压。但是吧,赵光义觉得四川跟鸡肋一样,要与不要之间很是犹豫,赵昌言可能是读心术研究得挺好,极力说要,赵光义就给赵昌言了一个很大的官,让他去四川,啥官呢?“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宋史》:“太宗意颇厌兵,召昌言谓曰:‘西川本自一国,太祖平之,讫今三十年矣。’昌言知意,即前指画攻取之策。太宗喜,命昌言为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赵昌言出发了,但是由于农民军战斗力实在是弱,赵昌言刚到陕西凤翔,赵光义就说你就驻扎在凤翔吧,不用去四川了。其实,赵光义这么安排,还有很深层的用意,由此也能看出,做皇上的,得有多累。王继恩带兵进四川,没费什么力气就把成都夺了回来,赵光义有点担心,王继恩手握重兵,割据四川,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蜀王”?大臣@北宋大臣赵昌言的趣味故事:“三更半夜”的由来,比武争夺文状元
文章插图
所以,当初安排赵昌言进川,任命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自继恩以下,并受节度。”什么意思呢?王继恩手下的兵将,都要听从赵昌言调遣。这样一来,不就不怕王继恩做大了吗?好主意啊!赵昌言刚刚启程,赵光义就后悔了。为什么呢?司马光《涑水记闻》:“峨眉山僧茂贞以术得幸,谓上曰:‘昌言折頞,貌有反相,不宜委以蜀事。’”《宋史》:“既行,有奏昌言无嗣,鼻折山根,颇有反相,不宜遣握兵入蜀。”什么意思呢?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说峨眉山有个和尚叫茂贞,颇有些法术,看相那都是基本功,这个和尚说赵昌言山根低,山根就是指咱鼻子向上到双眼这个部位,这里低,有造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