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鸿渐$两首寻隐不遇诗:没有遇见,就是最好的遇见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 陆鸿渐$两首寻隐不遇诗:没有遇见,就是最好的遇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写寻访山中隐者不遇的经历,以问答道出了隐士趣味。诗中的隐士游踪不定,藏形于白云深处,连前来拜访的朋友都无法找到,始终与俗世保持着一段距离。但是俗世之人又可以通过他的童子,得知他每日入山采药的生活习惯。
文章插图
这样一来,隐士好像也是能够接触到的真人了。这种与人世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了隐士的高逸与莫测,而这样的状态,正为“隐士”一词做出了最贴切的定义。
全诗除第一句叙事外,以下三句皆是童子语。一答其师采药去,二答身在山中,三答具体位置不明。层层递进,间接表现了隐者所处环境的幽深,反映出“隐者”天机自然,超然物外的情操和生活风貌。
文章插图
诗中隐者趣味,分在四处。一是“松下”,言其所居清幽雅致,有青松翠柏,以象征其孤傲风骨。二是“采药”,或为济世,或为修道长生,皆凡俗所不能为或不愿为者也。三是“山中”,言隐士与自然相融合,所游者皆山林人所罕至处。
四是“云深不知处”,如神龙见首而不见尾,缥缈乎已在俗尘之外。所以只用一个简单的场景,几句直白的对话,便将隐士之趣,所寻访之人的高洁出尘,以及诗人内心的仰慕、歆羡,全都道出。
文章插图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是一首写著名隐士陆羽的诗,是从侧面着笔,通过寻而不遇所见的生活环境,衬托出隐士的精神面貌。全诗平白如话,虽平仄合于五律,但全篇无对,就像一首散文小品,清新脱俗,读来音调和谐而又别具风味。此诗所言皆事与景,蕴含的情感却很深厚,诗人与隐者的亲密友情,以及对隐士生活的赞颂和向往,贯通全诗。
文章插图
前两联说寻,野径桑麻、篱边菊花,见出隐士的高洁;后两联说不遇,扣门无犬、行踪杳然,表现被寻者的闲逸悠然。
开篇即言陆鸿渐的新家并不算偏远,就在城镇边上,但却清幽偏僻,须由野径也即小路行去,直入桑麻丛中的农家田园,才得寻见。园子里有自行种植的花草,隔壁也有比邻而居的农家。
颔联再言种菊,又使人想起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陶渊明素来爱菊,菊花遂成隐者的象征之一。陆羽才刚搬来,就植下菊花,可见他真是爱菊之深,一如陶渊明。
文章插图
颈联言事,诗人叩门而得不到回应,甚至家中并无“犬吠”,可知没有养狗防户,由此可见陆羽心胸坦荡。诗人寻隐不遇,想要归去却又不甘,便询问西邻,足见他对陆羽友情之深。
尾联借邻家之口,言出陆羽的游踪。一个“每”字,可知他日日入山,乘兴而往,尽兴而归。行一白昼,不等日落不肯归来,则陆羽闲雅之趣,也便跃然纸上。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此诗,说:“此诗之潇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可见皎然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塑造了一个真隐士的形象。不见而见,隐者的形象,高人风致,突现读者眼前。诗歌别出机杼,不落俗套,真是出尘之笔。
- 游湖词@李清照最美的两首游湖词,一首让她一夜成名,一首千年来无人超越
- 王之涣$这个大唐牛人,仅凭两首诗独步千古,慈禧都是他的粉丝
- 李龟年|两首描写久别重逢的名作,情思深切,笔墨凝练,越读越有味道
- 登高!《唐诗三百首》最落魄两首诗,皆杜甫晚年杰作,双双成为千古名篇!
- 老牛&刘叉的两首五绝,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果然是不凡才子
- 监察御史#韩愈为何无故遭贬交友不慎因此与刘禹锡失和,有这两首诗为证!
- 双关#无名氏的两首情诗,谐音双关,质朴生动,更令人赞赏不已
- 杜甫@两首《独坐》:王绩的作品悠闲淡泊,杜甫的诗歌悲伤愁苦
- 离别诗$星垂月涌、山随江入,两首离别诗雄浑阔大,却有不一样的意境
- 张九龄|张九龄的两首五律,构思独特,不落俗套,值得细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