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二 )
不管是不是“自己人”,工作总是完成不了,依然得“下台”。
尧帝一合计:换人吧!
于是,舜被“推荐”了上来。
这个舜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立威”——直接将大禹的父亲鲧流放致死;也有说法:是直接杀了。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这就有问题了!
因为,根据《五帝本纪》记载,这个舜虽然在后来登上了首领之位,但是彼时的他,还是一个“初入官场”的新手,可以说毫无根基可言。可是,舜一上台就“摄行天子之政”、流放国家大臣,而且所有人都支持他!
青史君觉得:这段记载,怎么看都怎么“假”!
文章插图
如果按照儒家的解释,这肯定是圣王德行了!
可是,要是我们结合《竹书纪年》里“舜将尧囚禁、杀死,最终取得帝位”记载,青史君认为,这段历史可以还原如下:
九年的大洪水,华夏大地肯定早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没有衣食的人们,必然爆发了“起义”(后世之中,这种桥段屡见不鲜),而一穷二白、从小就不受后妈待见的舜,本身就是“造反”的好苗子。
年老的尧帝,面对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权力全部交给了舜,于是就有了《竹书纪年》里“舜将尧囚禁”的记载。
在舜登基之后,为了能够坐稳帝位,除了打击异己之外(驱除“四凶”),必然还要兑现曾经许下的承诺(跟着我走,有好日子),于是,他只能继续让人治理水患。
可是,在舜的队伍里,基本都是“泥腿子”出身,完全没有治水经验。所以,治水专家鲧的儿子禹,被“逼”上位,继续完成治水大业。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文章插图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最为有名的桥段莫过于“三过家门而不入”了。
以往的时候,每当说起这段典故,大家都会感叹夏禹的兢兢业业与先国后家。但是,如果青史君告诉你,在《夏本纪》中,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其实是如下所言,不知道你会怎么想?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很明显:“三过家门而不入”和“过家门不敢入”,完全是两个概念!
划重点:夏禹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害怕被舜找到口实,趁机被收拾了!
那么,面对“杀父仇人”的虎视眈眈,夏禹难道只是在“讨好卖乖”、专心做事吗?
肯定不是的!
在外十三年,夏禹一方面在治水,一方面更在广布恩义、收服人心。
(禹)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文章插图
前面我们说了,在古代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吃饭问题”。
而夏禹非常肯能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舜帝命令他继续治水的同时,夏禹也向舜帝要了几个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后世尊为“谷神”的后稷。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一方面帮助大家治理水患,一方面又教会大家活命之道——夏禹在诸侯中的地位,早已一飞冲天、不可撼动了。
不久之后,夏禹也开始“摄行天子之政”:每到一地,就给当地的诸侯划分等级、规定缴纳税赋的多寡——这可是部落首领才能行使的权力啊!而且也没有记载说,此时的舜帝,已经将首领的权力交给了夏禹。
- 戈壁@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是向内走,迎着光
- 长安$杜甫很经典的一首诗,短短20字通俗接地气,读完心旷神怡
- 林夫人&梁山泊上高俅明明被抓住,林冲不敢杀高俅!只因他背后站着的人
- 杨继业&杨家将 你知道“佘太君”是怎么死的吗 原来还有这样一段传奇!
- 色相#色彩搭配的逻辑关系!你可知晓?
- 陈寅恪|陈寅恪名字里的“恪”究竟应该怎么读?
- 李宗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潇洒辞职走红的女教师,今还好吗?
- 中学生作文$P大文笔节奏太平?小说写成中学生作文,成名是靠作品堆出来的
- 月亮&究竟是什么打动了5岁时读这个故事的我?
- 天天向上&来看“水下的遗产” 《天天向上》揭秘甲午海战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