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三 )


荆河惟豫州,田中上,赋杂上中。
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
华阳黑水惟梁州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但是毫无悬念:在治水成功之后,夏禹已经基本可以取代,本来就没有什么根基的舜帝了!
当然,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在《夏本纪》中,有一段非常冗长的对话,讲的就是夏禹与“自己人”伯夷,如何“劝说”帝舜放权的。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
对话非常长,小编就不在此赘述了。
归纳夏禹的中心思想,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帝位是有“德”者居之,你舜帝已经不行了(大家不支持你了)!以后就看我的了!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
不久之后, 舜帝就正式宣布:夏禹是自己的继承人。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文章插图

【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以上种种,差不多就是《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夏禹继位的整个过程。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就会说:不对啊!这看来也是禅让,根本就没有证明《竹书纪年》所言是真的啊!
可是, 在青史君看来,太史公在那些言语不详的、暧昧之词中,已经给我们暗示了事情真相。
首先,夏禹和舜帝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
再者,当夏禹被舜帝派去治水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遭受了威胁,以至于夏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可以看出,舜帝和夏禹之间的仇恨并没有化解;那么,按照人之常情来推断:舜是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把帝位传给仇人的(而且我们不要忘了:舜其实是有儿子的!)
最后,从夏禹没有被授权就私自“摄天子之政”,联络各地诸侯,到他与伯夷等人一起,劝说舜帝放权的记载来看:即便是舜真的将帝位禅让给了夏禹,也是被逼无奈的。
结语:在《史记》成书的年代,虽然《竹书纪年》还在尘土之下深眠,但是,青史君相信,曾经阅遍群书且走过千山万水的太史公,一定听到或者看到过些什么。
可是,由于当时大环境的限制(彼时的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又加上缺乏可靠的资料支撑,所以太史公只能用他的如椽之笔,将自己的思考与怀疑,非常隐晦地藏了下来。
看来,鲁迅先生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不只是说它叙事精彩、行文生动;更为主要的是它,在最大限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