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颠覆“三观”的考古发现,《竹书纪年》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这本成书于战国晚期,后因盗墓而问世的“煌煌巨著”,从出土之日起,就“亮瞎了所有人的双眼”。
那些曾经完美无缺的上古圣王,那个让世人推崇无比的“禅让”制度,都因此书的出土,而变得有些“模糊”。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文章插图

那么,《竹书纪年》都说了些什么呢?
下面这几条梗概,是青史君的简单整理:
1、尧舜禅让是假的,真相是:舜将尧囚禁、杀死,最终取得帝位;
2、在舜成功上位之后,曾经大肆清洗过尧的死党,并将他们称为“四凶”,其中就包括大禹的父亲鲧(gun);
3、经过“治水”之举,大禹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于是他占据夏地,对抗舜帝;最终战败的舜帝被大禹流放到苍梧之地,凄惨而死;
当然,在《竹书纪年》中,颠覆三观的记载还有很多,为了行文方便,青史君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不过,单单从上面这几条记载来看,我们就已经可以理解,为什么儒家一直在叫嚣《竹书纪年》是“伪书”了。
毕竟,“尧舜禹汤,古之圣王”的“史实”,是儒家存在的基石,如果历史真如《纪年》所言,那么整个儒家的理论体系既要崩塌了。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文章插图

可是,事实就是事实!
即便千百年来,儒家的“孝子贤孙”们,一直在销毁证据、试图抵赖;但是在历史的角落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总会留下些许痕迹:
早在两千多年前,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就在他的《韩非子·说疑》篇中有:“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的论断。
而作为后世,治国治世参考书、“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也在字里行间暗示着某些真相。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以《竹书纪年》为参照,再次细读一下《史记·夏本纪》中,有关“大禹继位”的篇章,看一看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文章插图

与《殷本纪》、《周本纪》中,因为神灵显迹而生下伟大先祖的记载不同,《夏本纪》的开篇就开宗明义地说道:夏氏族的祖先夏禹,本来就是“神族”后裔,他本身就具有可以继承王位的血统。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这样的不同寻常的开头,乍读之下似乎没有什么,但是,青史君总觉得,太史公这是在铺垫着什么。
我们接着往下说,在交代完夏禹的身世后,太史公就开始记载“大洪水”事件了: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与西方世界面对灾难,只会等待“诺亚方舟”救援不同,我们的祖先面对困难,历来的选择都是“迎难而上”——当时的华夏首领尧帝,四处寻找贤能之士,治理水患。
这时候,大禹的父亲鲧就被推荐到了尧帝面前。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些隐晦之语,间接证明了《竹书纪年》中夏禹继位的真相
文章插图

可是这个鲧,貌似除了名字比较个性之外,能力似乎一般般。他忙忙碌碌地干了九年,水患竟然没有丝毫缓解之势。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看来《竹书纪年》说他是尧的“自己人”,并非空穴来风。
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