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童年记忆——洋油灯
文/曹月清
如今 , 每次开灯夜作 , 我就会想起曾在乡下使用过的 , 那十分渺小、满身油污的洋油灯 。 因为它那萤火虫似的黄色火苗 , 伴我们走过了数年黑夜的寒窗 。
那时 , 农村没有电 , 照明大多靠洋油灯 。
我家用的洋油灯 , 外形像细腰大肚的葫芦 。 肚子里使用的是棉绳灯芯 , 其灯头是用洋铁皮(听说也有铜皮)制成的 , 形似张嘴的癞蛤蟆 。 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罩则用玻璃制成 。 灯头四周有几个爪子 , 如八爪鱼的爪子 , 用来控制竹罩的 。 灯头的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 。 棉绳的下方伸到灯肚内 , 灯头有螺丝纹与灯座丝纹两者咬合在一起 。 在灯座的肚子里注满洋油 , 棉绳便把洋油吸到绳子上 。 再用洋火点着灯头伸出的绳头 , 顺利罩上防风和聚光的灯罩 , 便完成点灯的工序 。
当然 , 家里也自制过简易的洋油灯 , 那是弟弟不小心把买的洋油灯打碎了 , 一时没钱去买新的 。 那是父母用空的墨水瓶做的 。 父母先在瓶盖上打一个圆孔 , 然后将牙膏皮制成灯芯模棒 , 插到盖子上的圆孔里 , 用棉花搓成条做灯芯 , 在瓶内注入洋油 , 用洋火点燃就能照明了 。 不过这灯因没有灯罩很容易被风吹灭 , 没有灯头也不好控制亮度大小 , 相对洋油灯耗油量大 , 只能应应急 。
用以照明的油 , 乡下都叫洋油 。 因为那时我国的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 洋油大多靠进口 。 那时进口的都加个前缀“洋”字 。 不过 , 也有家庭用菜油灯 , 甚至火蔑、松明和蜡烛来代替照明的 。 不过 , 我家没有用过 。
每家每户照明用的洋油 , 不是想要多少 , 拿着钱就能到公社供销社打多少 。 因为洋油是发洋油票按计划供应的 。 如今有俗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 但此话搁在那时 , 就很难行得通 , 就算有钱的 , 也不一定能解决这样的小事 。 为此 , 洋油显得弥足珍贵 。
父母在供销社里买回洋油后 , 把它当成宝贝 , 装在一个不知传了几代的老旧的小洋油桶里 , 用塞子塞得紧紧的 , 生怕洋油从里面跑出来 。 那个桶 , 其实就是用普通的铁皮生产的 。 那时叫洋铁皮桶 。 和现在超市里的铁皮饼干盒的形状差不多 。
那时 , 我家就只有一盏洋油灯 。 为了节约用油 , 父母就把我们安排在堂屋里的八仙桌四周看书、做作业 。 四姊妹每人坐一方 , 一盏洋油灯就放在桌子中间 。 只有在此时间段 , 细心的父母才会把灯的亮度调得尽量大 , 以避免读书伤了眼睛 。 即便如此 , 风稍微有点大时 , 风会从灯罩口吹进去 , 影响灯光效果 。 忽明忽暗 , 上下跳动的洋油灯光照不了多远 。 看书做作业的时间久了 , 就会两眼昏花 。
父母为了不影响我们学习 , 晚上在做响声较大的家务时 , 就躲在卧房里 , 借助堂屋和卧室墙壁的缝隙漏过的光或从窗棂里留进屋里探视的月光 。 而父亲记工分、看报纸或母亲纳鞋底或缝补衣物这样的针线活等等时 , 需要较亮的光线 , 父母就会陪在我们周围 , 不会让这些灯光白白从我们的身旁溜走 。
我们不读书时 , 父母就会把洋油灯的光调到小得不能更小 , 如一只在夜色中闪烁着光的萤火虫 。
【刘干部|童年时期的“照明神器”,你们家用过吗?】无论是凛冽的寒冬 , 还是炎热的酷暑 , 无论是刮风 , 还是下雨 , 无论电闪 , 还是雷鸣 。 我们没有什么“春天不是读书天 , 夏日炎炎正好眠 。 秋有蚊子冬有雪 , 一心收拾待来年”的概念 。 只要是书 , 不管是小人书、连环画 , 还是竖印的老书 , 我们都会守在洋油灯下 , 过几遍书瘾 。 而书大多是找家庭条件相对好些的或在城里有亲戚的小伙伴那里借来的 。 开夜工赶着看完 , 待次日守信归还 。 有借有还 , 再借不难啰 。
- 山东老年大学&刘晓东——国家一级书法师,最具升价值艺术家
- 读书堂@刘昚虚很经典的一首诗,短短4句纯是写景,留白技巧成为后世典范
- 穿衣搭配|刘亦菲胖了反而更美!生图状态赢过精修图,穿黑西装变身霸气总裁
- 刘力鑫|江西南昌:市民赏年画迎新年 书法家挥毫送春联
- 达文西$国画大家刘文西他画了一幅画,是我国15亿人看得最多的
- 白居易!刘禹锡一首爱情诗,讲述自不为人知的爱情经历,读完美得令人心醉
- 刘堌堆!「青未了」李传民专栏 | 时过六十年,重访堌堆洼
- 濮存昕|濮存昕、刘劲等邀你参赛:第三届四川省朗诵艺术大赛启动
- 殷温娇|唐僧为什么不可能是水贼刘洪的儿子?他的奶奶说出理由
- 刘庭桂$清朝才子在泰山刻两字,难倒国人和日本人,郭沫若看后就加了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