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纪念作家何为百年诞辰 交出金色的人生答卷( 二 )


说到试题,此文在青年中还有一次广泛普及。197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的作文题目,便是把《第二次考试》改为《陈伊玲的故事》。此时,距离这篇作品诞生,已经过去了23年。因这件事,作者受到了特别关注:有关部门约何为与五百多位语文评卷老师见面,同时他还得到了一份完整的语文试卷作纪念;评卷结束,何为又得到几份得分最高的作文试卷……此刻感触,他用隽永的散笔加以描摹:“那好像童话里一棵秋天的树,或者说是一棵临近冬天的树,在一个明丽的春天早晨,树上忽然长出来许许多多嫩绿枝叶。繁茂、葱茏,洋溢着活跃的生命,全都像黎明时的露珠那么新鲜。一阵春风吹过,小树叶都学着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
二1976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12月,作家何为再次写出了一篇有较大影响的散文名篇《临江楼记》。1959年,何为由上海调任福建电影制片厂任职,《临江楼记》的描述地点,便是福建。对生活地域,作者已注入了浓郁的情感,并得到丰厚的写作资源。文章中的临江楼,是上杭县旧有的一家名为“广福隆”的纸栈,后来设过酒店。楼很普通:“厚实的木门内,一个小小的庭院,迎面一座三层楼的珠灰色楼房。楼的底层和二层走廊前,上下各有石砌藻饰的三个拱形廊檐,远远望去宛如六个巨大的永不凋落的花环嵌在屋前。楼外近处,一棵威严的百年老榕树盘根错节伸出来的根茎,比一般的小树还粗壮。”这样的周围环境描摹,烘托出这座“临江楼”的质朴及悠远。
之所以写作此楼,是因为1929年时,毛泽东曾在此留驻。根据时间,人们猜测,毛泽东的那首《采桑子·重阳》词作,就是在这“江天万里秋风劲吹的临江楼头”构思成篇的。何为三番来到此楼:“恰是一九七六年的重阳节……我从临江楼走向深深扎根在汀江水边的老榕树下,凝视着绿荫低垂的水面。这棵生机旺盛的大树,数十年来守望着临江楼,在这个金黄色的秋天,更显得容光焕发,青春长在……”
1976年,当时人们还尚未从彼时的高亢风潮中走出,文章多宏雄粗犷,何为的《临江楼记》,却构思精致,整饬从容,文字凝练,给人一种有力却含蓄的感受。后经《人民日报》刊发,此文亦闻名一时。
三毕业之后,我的手头收存了几本何为的散文集,继续延展着对他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笔者一生中读书精力最旺盛的时段,相信许多人都是如此。当时书籍获得颇为不易。譬如最早未能购到何为1980年出版的《临窗集》,之后才得到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树与大地》。书很小薄,170页,窄三十二开,封面是一幅色彩流动的画,黄中带黑、灰条块,呈现出大地、河流的形态;一株高而挺立的树,虽无繁枝茂叶,却由于明亮黄色的映衬,并未产生萧疏之感;右上角的太阳,由两笔深浅不一的黄色圈成,把画幅的亮度增强了。作者名搁在左上角,右下是书名,平衡自然。整体看去,书籍的设计者借助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使幅面简洁却富有生机。
纪念#纪念作家何为百年诞辰 交出金色的人生答卷
文章插图
这170页篇幅的小书,包含了新作十数篇,另收有作者1939年至1947年数篇书话散记。“自序”中,作者说自己喜欢树,还引用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日记中的独白:“我觉得恋爱一株树了。”歌德“生命的黄金之树是碧绿的”名言,作者读后,“一种庄严欢愉的感情油然而生,宛如沐浴在金黄色的生命光辉里。”其实,作者是把自己比作一棵树,把生活其中的祖国喻为大地,“我默默地伸展枝叶,拥抱大地。”以情、以喻明理,正是何为的文章突出,赢得读者的重要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