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茅奖系列之金宇澄|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 三 )


当代文坛一些作家及其作品 , 总是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媒体跟进有甚嚣尘上之感 , 这是人们都很熟悉的操作套路了 。 然而那是不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 , 它能不能真的在文学史上留下来 , 并且有益于世道人心 , 其实很少有人愿意认真负责讨论 。 极而言之 , 当下绝大部分成名作家及其新作 , 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文学批评 。 每年几千部的长篇小说写作出版 , 其中能为人们记住并且喜欢的 , 两相比较完全不成比例 。 而《繁花》出世时 , 金宇澄完全没有“著名作家”这种象征资本可以利用 , 也不是个有其他市场号召力的人 , 他的《繁花》在文坛最终拥有的地位 , 是真正的文学批评与热爱文学的读者用口碑树立起来的 。 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说 , “全书所写 , 虽不外悲喜之情 , 聚散之迹 , 而人物事故 , 则摆脱旧套 , 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 ……盖叙述皆存本真 , 闻见悉所亲历 , 正因写实 , 转成新鲜 。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 , 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 , 并无讳饰 , 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 , 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 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 , 都是真的人物 。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 ,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 , 倒还是其次的事 。 ”以鲁迅的论点看待《繁花》从新时期小说传统中的出走 , 或者庶几近之 。
【金宇澄|茅奖系列之金宇澄|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金宇澄在谈及《繁花》在弄堂网连载更新时说 , “起因是我想在网上 , 写一些无名无姓者的市井事迹 , 于是起了网名 , 上去开帖 。 我经历了80年代的手写稿时代 , 小说写在格子稿纸上 , 编辑阅读手写稿 , 得到读者反馈 , 过程更缓慢 , 等得更久 。 现在匿名写到网上 , 就有了意见 , 带来奇怪的促进作用 , 与闭门面壁的感觉完全不同 。 ”作为一个作家 , 他的这种出场姿态也十分值得玩味 。 他从一个事实上的老作家变身“文学新人”去愉快地匿名写作 , 后来人们都知道 , 《繁花》的写作过程完全是自由自在无功利的 。 这一点主要是说 , 金宇澄不必背负成名作家对自己“下一部”的期待与压力 。 在写作过程中 , 他尤其不会考虑小说叙事艺术之外的其他因素 。 当然 , 金宇澄这次极为特殊的写作体验看起来也很难复制 , 但它所提示的创作无功利的审美自由 , 显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作为一位上海写作者 , 金宇澄对于自己和《繁花》呈现出来的城市文明经验认同感非常自觉 , 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理解为金宇澄与新时期文学传统的相悖之处 。 这方面不仅是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差异 , 从根本上说 , 金宇澄毫不隐晦地表达过对于城市文明的热爱以及对乡土文明的拒绝 , 在一次对谈中 , 金宇澄开诚布公:“要我正经地讲 , 《繁花》的起因 , 是向这座伟大的城市致敬 。 对于‘城市无文化’的论调 , 我一向不以为然” 。 中国文学一直以来都对自己悠久深厚的农业文明传统感到自豪和念念不忘 , 都声称是养育了生命与精神的富足源泉 , 而从现代的“乡土文学”迄今 , 却一直盛开出各种悲凉贫困的“恶之花” 。 这个历史文明的吊诡馈赠给文学的礼物 , 无论牧歌还是挽歌 , 迄今仍然不绝如缕 。 对于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的疑惑与省察 , 并不仅限于金宇澄自己 。 作家魏微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感受:“中国的小说尤其是乡土小说 , 因为观念陈旧 , 土味太重 , 我已经很多年不读了 。 其实土味有很多种 , 但在中国 , 最后弄得只剩下一个苦味 , 这当然关涉一个民族的过往 , 苦难成了集体记忆 , 但用之文学 , 我还是觉得作家不力 , 不愿动脑子 , 少有新发现 。 或许这些年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