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茅奖系列之金宇澄|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

编者按
“文学观澜”是中国作家网在《文艺报》所开设的专刊 , 其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版旨在总结获奖作品以及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经验 , 我们邀请作家、评论家或回顾重温获奖者的代表作品 , 或把脉其创作整体风格 , 或解析其近年文学创作 , 力图形成多元立体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新貌 。
金宇澄|茅奖系列之金宇澄|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
本文图片

作家介绍
金宇澄 (1952~) , 原名金舒舒 , 上海人 。 1969年赴黑龙江农场务农 , 1977年回沪 。 1988年起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 编审 ,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 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迷夜》 , 随笔集《洗牌年代》等 。 长篇小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金宇澄|茅奖系列之金宇澄|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
本文图片

长篇小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
陈福民
勃兰兑斯用“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的浪漫派”“青年德意志”等概念去定位和呈现他那个时代的欧洲文学在自己眼中的来龙去脉 , 并且将它们归结为《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 他的这个认知和方法显然是有效的 , 而且影响力巨大 。 某种意义上 , 勃兰兑斯的这种影响波及甚至主导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进程及其表述 , 以至于今天的文学教科书或者一般文学常识性传播 , 都在借用勃兰兑斯 。
肇始于19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 , 至少在形式上与勃兰兑斯的描述有不少相似之处 。 “朦胧诗”以及稍后的先锋小说 , 是对“狂飙突进”的德国浪漫派的致敬与响应 , 尽管它们使用了“凌波微步”和“隔山打牛”的手法 , 身形飘忽不定 , 但它们解构历史并希望借此重建历史叙事的隐形冲动 , 让它们在很多时候更像是“青年德意志”的翻版 。 “寻根文学”很像是讲究“内练一口气”的历史逆行者 , 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在“法国的反动”行列中发现他们的影子 。 而势大力沉的“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以及各种现实主义 , 靠着“外练筋骨皮”的硬功夫 , 在“法国的浪漫派”那里找到了如巴尔扎克、司汤达这样的大宗师 。
以上的比附很可能是不伦不类的 , 读者诸君姑妄听之 。 我想说的是 , 在很多写作者都有自己“套路”的意义上 , 可以把中国当代文坛比喻为一个“武林江湖” , 各个高手都在寻求自己的“文学主流” 。 而在事实上 , 无论凌波微步、气定神闲还是势大力沉 , 其间并无绝对界限 。 虽然他们声称自己才是“走向未来”的主流 , 都摆出了与对手势不两立的架势 , 但是究其根本性质 , 他们的社会政治历史诉求都直接或者间接关乎现代性表述 。
这个统摄性格局让虚构文学曾经大致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和传统 。 自1980年代迄今40余年 , 如今这个格局的支配性能量已经被消耗殆尽 。 其实这个消耗与破散很早就开始了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告别”“淡出”“市场”到新世纪初期大众文化、网络文学写作的旋风级崛起 , 这不仅是迟到的现代性叩门 , 也是文化变迁的宿命 。 只不过当它们以某种粗鄙的形式莅临时 , 大部分精英人群都不认识或者不愿意认识他们 。 这种“承认的政治”也非常好理解 , 毕竟大众文化、商业文化或日常审美常被认为是一种消费主义至上的文化制品 , 或者说 , 它们是一种受一部分人群欢迎而被另一部分人群厌憎的事物 。 严肃文学(或者精英文学、纸质文学、纯文学)尽管面临困局 , 但这个局面仅仅依靠大众文化还不足以看到文学更为内在的生机 。 当代文学需要获得自己内部的成长空间与可能性 , 也在等待这个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