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

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
文章图片

黄竹三 享誉中外的戏曲研究专家 , 是戏曲文物学的开拓者、奠基者 , 也是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学研究所的创立者 , 《中华戏曲》的创办者 。 曾任《中华戏曲》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 曾荣获第八届全国“戏曲教学与研究终身成就奖” 。
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
文章图片

【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黄竹三(右)陪中山大学教授参观永乐宫 。
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
文章图片

黄竹三(左一)考察山西曲沃任庄村扇鼓傩戏 。
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
文章图片

师门合影 。 左起苏寰中、黄竹三、王季思先生和夫人姜海燕及黄天骥 。
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
文章图片

黄竹三先生田野考察时拓碑 。
影响|虽是岭南人 扎根三晋地 治学五十载 筚路蓝缕功
文章图片

日前 , 南都采访人员获悉 ,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首任所长、教授 ,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顾问、《中华戏曲》编委会顾问黄竹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 于2022年1月22日下午在北京逝世 , 享年84岁 。
结缘山西 “啼笑皆非”
黄竹三先生是广东开平人 。 196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 , 考取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 , 师从戏曲史研究泰斗王季思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戏曲 。 至于为什么会来到山西 , 在他的自述《我的治学道路——黄竹三》中他曾这样写道:“研究生毕业后 , 一纸调令 , 把我派遣到山西轻工业学院工业管理专业任教 , 给学生讲授在工厂如何写报告和总结 。 ”这段经历他用“啼笑皆非”四字形容 。 后来因“文化大革命”期间 , 该校停办 , 黄竹三先生又被下放到山西省大宁县当了三年的农民 。 “山庄窝铺 , 春种秋收 , 栉风沐雨 , 备尝了劳作的艰辛 。 ”直到1973年他才正式来到山西师范大学任教 。
在山西50多年来 , 他投身于戏曲文物、文献 , 民间宗教祭祀戏剧的探访和考察 , 足迹遍及广大农村地区 , 由此发现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 提出“泛戏剧形态”“戏曲产生发展的多元性”“北方有傩”等影响深远的独创性观点 , 编著了《中国戏曲文物通论》等数十本学术论著 , 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与影视学院院长延保全教授说道:“先生创办的戏曲博物馆 , 开戏曲文物专题展览之先河 。 戏曲博物馆今已成为集教学、科研以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 先生守望师大 , 树兰滋蕙 , 薪火相传 , 为学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 ”
治学艰苦 无所畏惧
在黄竹三先生的自述中 , 他将自己的治学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 。 在20世纪80年代前 , 他认为自己属于初期的摸索阶段 。 80年代后期 , 在与我国知名学者吴晓铃先生见面后 , 吴先生的意见恰与恩师季思先生的嘱咐相同 。 于是他确定了自己今后将主攻戏曲文物的调查与研究方向 。
自此之后 , 他利用课余时间与几位志同道合者组成了戏曲文物研究小组 , 开始了戏曲文物的考察 。 “第一站是到晋南 , 先后走访了临汾、洪洞、襄汾、曲沃、翼城、侯马、新绛、稷山、河津、万荣、芮城、永济、运城等地 , 获取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