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至少做《唯美》这本杂志 , 这个大胆的举动 , 还是可以刺激我们去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 因为 , 很多问题我们觉得已经不是问题 , 但其实它依然是个问题 。
现今社会个体高度自我认可 , 存在大众对艺术概念的颠覆
张立宪:接下来我们聊聊美和生活 , 因为生活是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 。 董强老师先来说说您的看法 。
董强:这确实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
以前艺术和生活是分开的 , 有一句著名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 又高于生活” 。 以前艺术像殿堂一样 , 至少年轻学子们在学的时候 , 我相信徐累、冷冰川年轻的时候都有心目中的大师 。 这种大师 , 你是仰望他的 , 你希望有一天能达到他 。 到了现在 , 好像这种仰望感越来越少 , 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个体高度的自我认可 ,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微信时代 , 个体在自己的范围里可以无限地膨胀 , 包括元宇宙 , 我觉得跟这些东西都有关系 。 这个力量大了以后 , 从某种程度说 , 原先意义上的艺术必然要解构 。
原先那种大师和学徒之间的模式 , 你看文艺复兴 , 达·芬奇下面是有一帮学徒的 , 拉斐尔下面是整个一个画室 , 法国人安格尔跑到意大利去学……包括徐累、冷冰川都受到过西方很多大师的影响 , 而且现在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师 。 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这么想 。 所以每个人在画自己的 , 在自拍 , 觉得自己拍到的雪花比别人的好看 , 其实你一比较 , 几乎是一样的 。 北京一下雪 , 所有人都在拍下雪 , 有的人构图真的好一点 , 但是构图好的那个人就上升到艺术吗?也没有上升到这一步 。
所以我们现在有一种大众对艺术概念的颠覆 , 这是肯定的 。 但是这个东西是好、是坏 , 我们不评判 。 因为艺术从某种程度来说 , 它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解放人的精神 , 如果你这个个体直接达到了 , 那也是好事 , 也许艺术最终的目标就成功了 。
因为我长期生活在巴黎 , 法国有一个全世界认可的艺术和生活之间的交融 。 我们现在想象巴黎街头 , 你可能会用到“浪漫”这个词 , 但是我们可以改成“美” , 觉得很美 , 小小的一个地方可以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 。 艺术怎么融入生活 , 这方面他们一直做得比较好 。 回到中国 , 我当时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 , 林语堂在美国的时候写过《生活的艺术》 , 他讲不要小看中国这个民族 。 几乎在同一年 , 一个法国人也写了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 。 至少在中国和法国 , 我们有相通之处 , 艺术能够善于从生活中去吸取东西 。
我前阵子做的《唐诗之路》活动 , 我的合作者是诺贝奖得主 , 他觉得唐诗里面充满生活的小的东西 , 在西方可能入不了诗的东西都进去了 。 所以我们一方面有士大夫的很高的艺术 , 同时 , 无论是杜甫 , 甚至李白的诗里 , 还是有很多生活的东西 。 包括绘画 , 有精神性的绘画、纯粹的山水画 , 但是也有很多日常的东西 。 《清明上河图》里面全是生活的气息 。 所以两者之间交融在一起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 一种高度的文明 , 它能够做到看上去非常高的、超越于生活的 , 其实它是跟生活连在一起的 。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 , 艺术如果无法接到生活里去 , 这个艺术也许不长久 。
我们读书的时候学过“美学”这个词 , 为什么要创造这个词语?它的意思就是感觉 。 当时发现纯粹靠智力、靠其他东西已经无法表达一些东西 , 所以要发明一种学科 , 跟我们的感觉有关系 。 感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东西 。 我此时此刻在感觉现在的灯光 , 甚至我在感觉底下每个人的表情、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 这是非常日常的东西 , 而且大艺术家往往能够从日常的东西里找到一些你想不到的东西 。 所以艺术和生活之间 , 本身是存在这样一种关联的 , 至少在法国文明也好 , 中华文明也好 , 我们有这样的传统 。
- 赵飞燕@别人演“皇妃”只是美,她们直接让六宫失了色,难怪君王不早朝
- 招聘|97年小美女招上门女婿,看完她的招聘条件,网友们都不淡定了
- 庭院|适合庭院种植的8种树,大气美观、寓意极好,花开“显富贵”!
- 福禄寿!写春联、拓年画、看非遗、品美食!千年孔府年味浓!
- 出土@欧阳询晚年写的“神作”,2014年在陕西出土,这才是最完美的欧楷
- 河南省美术馆|2022年“春满中原·老家河南”美术馆里过大年活动开启
- 竞赛者&安徽合肥:外籍“美人鱼”身着汉服演绎“水中芭蕾”
- 梅咨嗟$「金晚拍客」艳阳下的梅花,就是最美的冬日诗词
- 一眼万年$《这该死的甜美》书名有毒,看完上头的霸道总裁甜宠小说
- 中国传统文化!新春豫园打卡,感受海派年味!在沪外籍人士、港澳台胞、华人华侨体验东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