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什么意思?我的一篇文章让网友吵了一个月( 二 )


孔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什么意思?我的一篇文章让网友吵了一个月
文章插图
而且柳下跖对孔子本人的嘲讽,也全是实事求是,并没有凭空抹黑,所以让孔子哑口无言。
列举了孔子欺世盗名,贪图富贵的恶劣行迹,并给出结论“盗莫大于子”之后,柳下跖对孔子发出了灵魂一问:为什么天下人不叫你盗丘,却叫我盗跖?
这还没完,柳下跖接着又残忍地指出了孔子本身的困境:
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
你自己都不能闻达于诸侯,你的学说主张又有什么价值呢?
最后,柳下跖下了逐客令:
于是,孔子只好恭恭敬敬地向盗跖施礼告辞: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可见,孔子这次见盗跖是失败的,离开的时候很是失魂落魄,没精打采。
柳下跖对于当诸侯做圣人没有一点兴趣,还把孔子批得体无完肤。
孔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什么意思?我的一篇文章让网友吵了一个月
文章插图
《庄子》在这里借柳下跖的口批驳孔子,自然是为了推行自己道家的主张,老子《道德经》有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庄子所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也是强调矛盾是差异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没有差异,就不存在圣人和大盗。
在庄子看来,孔子儒家提倡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人为标榜设定出来的一套道德行为标准。
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儒家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普通人参照执行,必然极少有人能够符合,可是人们又都想被人称赞而不想被人指责,怎么办呢?
那只能弄虚作假了,所以真正的圣人极少,而伪君子遍地都是。
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最可怕的是,当这种道德标准与实际利益强相关的之后。
比如孝道,汉代以孝治国,有足够亮眼的孝行就可以被推荐做官!
这时候,沽名钓誉就不只是博一个虚名了,还能一步踏入仕途。
孔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什么意思?我的一篇文章让网友吵了一个月
文章插图
足够的诱惑,可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标新立异。
而更多的普通人则不堪重负,无法满足所谓的孝道,而放弃了赡养:
既然我做不到人家那样“卧冰求鲤”、“鹿乳奉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索性就不去尽孝了。于是民间就有了无数的不孝子。
如果人人履行赡养的本分,不去分孝与不孝,也就不会有各种形式上的攀比,这不比全社会都推崇那极个别的模范“孝子”好得多?
所以,这就是庄子追求的,如果人人都遵循“道”而生,那么天下必然会是一片井然有序的状态,哪里还会有什么大盗?又哪里需要什么圣人来教化世人呢?
而我在读完《庄子》中的《盗跖》与《胠箧》这两篇之后,对孔子最大的疑问就是两点:
1、在孔子眼里,柳下跖是大盗;但是在柳下跖看来,孔子才是天下最大的盗。柳下跖对孔子的灵魂质问,孔子为何没有作答?
2、关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窃钩的危害大,还是窃国的危害大一些?
为什么窃钩者被律法诛杀了,而窃国者可以成为诸侯,并且满嘴的仁义道德?
既然柳下跖是孔子眼里的大盗,为什么只要这位盗跖答应了孔子的要求,就可以做诸侯,还能当圣人?
孔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什么意思?我的一篇文章让网友吵了一个月
文章插图
这篇文章发布之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一开始我回复了其中的一些评论,但后来发现,这已经是非我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