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同一本《道德经》,老子的3副面孔,史上仅一人得其真传( 二 )


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他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是的,真实的老子,就是这样一个“怪老头”。
那这个“怪老头”成天都干些什么呢?
学者们可能会告诉你,老子作为东周的守藏史,除了管理图书,就是负责回答达官显贵们的各种问题。
但《道德经》第十五章,却提供了不一样的说法: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徐清&同一本《道德经》,老子的3副面孔,史上仅一人得其真传
文章插图

这章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善为士者”,这个“士”可以换成“道”。老子说善于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以,“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注意,这是老子在借“古之善为士者”的名义,设法定义自己,使我们得以一窥得道者的真面目。
然后,从“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开始,全都在描写老子本人最平常的状态。
这一连串的“兮”,老子到底在表达什么?很少有人说到点子上。
其实,这是老子描写内在闪现不同念头时,自己微妙的心理状态。
老子知道,人需要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念头。念头是一切痛苦的源头,也是进入当下的唯一障碍,所以要时刻用智慧观照,使自己超越头脑,进入“虚极静笃”的无念状态。

徐清&同一本《道德经》,老子的3副面孔,史上仅一人得其真传
文章插图

这一章还有句大家很熟悉的名言,叫“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比如:一杯浑浊的水,只要静置不动,很快它就变得澄清了。再不动,水里面还会出现生命,一片生机勃勃。
这讲什么?这讲的是智慧观照内在。只要你静下来了,杂念会自行消失,一旦进入无念状态,生命的活力就会展现出来。
现在全世界可能有几十亿人在练习冥想,那什么叫“冥想”?冥者,灭也。灭掉想法,也就是无念嘛!冥想的过程,就是“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嘛!

徐清&同一本《道德经》,老子的3副面孔,史上仅一人得其真传
文章插图

只有无念,才能无为,无为才能守住本真,守住本真,才能无不为。
《道德经》五千言,都在教人们,其中当然也包括侯王,怎样观照和安顿好自己的念头,怎样面对每一个现实的问题,而绝不允许念头来捣乱。这样,每个人才能安住于当下,没有过度的欲望,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道德经》为什么总给人感觉在说反话,所谓“正言若反”,就是要破除你顽固的念头,即执念。
也许,这才是老子之道。

徐清&同一本《道德经》,老子的3副面孔,史上仅一人得其真传
文章插图

然而从外在看,老子确实没什么过人之处,他什么都没做呀。
这样的人,他的“道”该怎么定义呢?也许,可以勉强称之为“太上无为法”,这和《金刚经》里的“善护念”,《心经》里的“观自在”,可谓异曲同工。
真正得老子“太上无为法”真传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庄子。
庄子是无为的真正践行者,他活出了老子描述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司马迁的眼光非常毒。司马迁之前,人们只是把黄帝和老子并称“黄老”,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而且说庄子的文章是“明老子之术”。后世才渐渐把“老庄”并称。所以庄子是真懂老子,司马迁是真懂庄子。我们要读懂《道德经》,也不可不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