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变“祈福”为“造福”

福州|变“祈福”为“造福”
本文图片

清代莆田金漆木雕“百福”馔盒
新年迎新春 , 人们见面互相祝福、共庆新禧 。 福的旨义 , 古人早有定义 , 《尚书·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一曰寿 , 二曰富 , 三曰康宁 , 四曰攸好德 , 五曰考终命 。 ”后因避讳 , 汉代学者桓谭在《新论·辨惑》篇中将“考终命”改为“子孙众多” , 所以今人多解为“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 。
这种对于个人的福赞 , 历来人们都推许有再造唐室殊勋的郭子仪足以当之 。 宋人徐钧颂曰:“古今多少功名在 , 谁得如公五福全 。 ”他遂成世人艳羡的“福人”代表 。
古人以“福地”称福州 , “五福”范围有了扩大 , 由个人家族之“福”演化而为地域之“福” 。 所谓“地灵人杰” , 福地出福人 , 人因地重 , 地因人名 , 成为“天人感应”说的注脚 。 民国时期 , 林森为福州名澡堂题联称:“非福人不能来福地 , 有龙脉才会有金汤 。 ”说的就是福地与福人、金汤与龙脉的关系 。 这些说法都在表明人生的福报乐享应是有象征的事物的 。 因为“福”字本身虽只是文化概念 , 是人们期盼的吉祥符号 , 意义抽象 , 事实却信而有征 。 人们往往在地理与人事上通过比附加以证明 。
生在福建 , 活在福州 , 谈福论福 , 自有底气 。 当下说“福”的真正意义 , 在于身处福中应知福 。 福州地理形胜 , 环山沃野 , 派江吻海 , 自古为东南大都会 , 昔人称“江城福地” , 是就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而言的 。 因为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入海口 , 古昔由海湾浅滩经沧桑巨变而为平陆沃野 , 更因江流入城而营卫环境、便利交通 , “福地”之称 , 实有由也 。
闽江上游三大干流(建溪、沙溪、富屯溪)聚集无数溪涧之水 , 流域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 , 占全省地域面积几近一半 , 奔流到下游 , 进入福州海湾 , 水流平缓 , 泥沙淤积 , 造就肥沃的福州平原 。 《闽都记》载 , 福州“襟江带湖 , 东南并海 。 二潮吞吐 , 百河灌溢 。 山川灵秀 , 所都即逢兵不乱 , 逢饥不荒” 。 我们要感谢天地的赐予和先人的惠泽 。
“山围故国周遭在” , 福州外围三面为群山环绕 , 一面向海成为繁荣的水上交通孔道 , “晋安海道”自古是海外交往的通途 。 姑且不论闽越国时代的海上用兵 , 单从东汉时作为南海诸郡贡献转运的枢纽 , 唐代成为南方对外交往的重镇而言 , 其地理形胜所带来的海交优势灼然可见 , 因此而收经济发达、文教兴盛、社会繁荣之福 , 故“福地”之称真乃实至名归 。
地以福名 , 唐志以为福州因“其西北有山名福山”故名 。 至于福山何指茫无所稽 , 故言人人殊 。 如果追溯福州建政以后首任晋安郡守严高新建子城的择址故事 , 似有可圆之说 。 史志记载 , 严高规划筑城前 , 画图咨询著名堪舆家郭璞 , “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 。 后五百年大盛 。 ’于是迁焉 。 ”事有可疑者在于 , 当时郭璞年仅6岁 , 应无可能为之指画 , 疑另有其人而借称郭氏 , 以神其说 。
后世志载有郭氏《迁城记》 , 文颇隐晦 , 义难索解 , 其始句曰:“桑田为海 , 人世更改 。 六旬甲子 , 当有其害 。 ”而其铭文可视为记文之诠释 , 稍易于晓谕 , 文曰:“泰康之载 , 钎锸瓯基 。 四色牢城 , 层峦三径 。 洪许南流 , 瑞龙地应 。 其主螺女 , 现对花峰 。 千载不染 , 世代兴隆 。 诸邦万古 , 繁盛仁风 。 其城形状 , 如鸾似凤 。 势气盘拏 , 遇兵不饥 。 遇荒不掠 , 逢灾不染 。 其甲子满 , 废而复兴 。 ”个别文字可能有舛误 , 但其文意大体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