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舞#新春走基层丨匠心营造纸上舞!龙口老夫妻坚守传统手工技艺三十载

编者按:又一个新春到来。人们期待万象更新,在新的征程中奋发有为。追梦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千千万万人将汗水洒在大地上。他们见证时代发展,畅享中国机遇,更是中国发展的推动者。
最真实的生活在基层。大众网·海报新闻坚持“三贴近”,力行“走转改”,组织编辑采访人员深入到全国各地,走进不同行业的“战场”,走进不同家庭的生活,用心聆听,用笔记录,用情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柳凯 烟台报道
“君以何庆年,剪纸贴窗前。除旧春花转,迎新瑞角牵。”
新年将近,龙口市新嘉街道后埠栾村村民栾仁绍一家人很是忙碌,因为每年春节,正是“门笺(jian三声)”的需求旺季。
当采访人员来到民间艺人栾仁绍和孙新明家中时,桌上、炕上都是老两口制作精美的门笺,老两口正在全神贯注、配合默契地手工制作门笺。
门笺是龙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春节剪纸艺术之一,在新嘉街道后埠栾村制作门笺称为刻“挂钱儿”,这门传统手艺在后埠栾村有着30多年的历史。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会这门手艺。
纸上舞#新春走基层丨匠心营造纸上舞!龙口老夫妻坚守传统手工技艺三十载
文章插图

制作工艺
“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手工门笺全部采用凿刻方法产生,风格各异,或精细、或古朴,使用五色纸,均以挖补套色镶嵌而成。制作流程上,分制版、叠纸、裁纸、刻凿、换膛、挖补、分装几个步骤。
纸上舞#新春走基层丨匠心营造纸上舞!龙口老夫妻坚守传统手工技艺三十载
文章插图

制作工具
精细制作与丰富题材
后埠栾村门笺制作工具很简单,只有三件:陈年苹果木板(软硬合适,不伤刀具)、刻刀(凿子)和剪刀,要求凿子和剪刀棱角细尖而锋利,制作者心灵手巧,眼疾手快。栾仁绍回忆道,自己从年轻时就比较擅长做手工活,跟随村里会做门笺的老人学习制作工艺,只用了1天时间就快速上手,最快一天就能做完1令纸(500张1开大纸为1令),虽然有时会被锋利的尖刀和凿子伤到手,贴上创可贴继续干,毫不影响,已经做了30多年了。
“农村老百姓来讲就是过年挂个门笺,来到年,就是招财进宝,又招财又招宝,要个吉利词,再就是挂这个,龙口市就叫过门前吊子,黄山馆那边叫钱串子,挂的越多,钱来的越多。”后埠栾村民间手艺人孙新明介绍道。
纸上舞#新春走基层丨匠心营造纸上舞!龙口老夫妻坚守传统手工技艺三十载
文章插图

后埠栾门笺
匠心营造的独特韵味
孙新明告诉采访人员,后埠栾村门笺原来的手工工艺是祖辈历代传承,虽然现在机器制作1小时就能完成手工制作门笺1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但纯手工门笺传统制作工艺特有的“古拙”韵味和其承载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是不能被替代的。
随着城市进程发展,龙口农村过年挂“门钱儿”的越来越少了,村里做这个的也不多了,但孙新明和老伴每年依旧坚持做一些门笺,除了部分到市场上卖以外,大部分都分给周边喜欢的人,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个传统手艺,将这个传统技艺一直流传下去。“身边很多人都劝我享享福,岁数大了捣鼓这个干什么,又挣不几个钱。”孙新明告诉采访人员,“我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手上断了根,我会一直做下去,现在也传给了儿子,欢迎年轻人来学,我免费教……”
在龙口市新嘉街道和文旅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后埠栾村已着手将门笺制作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孙新明和栾仁绍将把这些手艺带进大、中、小学校,真正让年轻人了解学习这门手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