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东侧又设九宫贵神坛,形制略小,合祀九宫贵神,即太乙、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一。(据清唐仲冕《岱览·卷第十三·岱阳下》)。《封祀坛颂》文云:“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吾民是以,动系惨舒。厥职尤重。命筑坛于山下封祀坛东,率礼吉蠲,诏大僚以尸其事。”坛至清时已久废。
宋封祀坛西北不远为南坛,向北隔五马街与泰阴碑相对望。其坛址在今泰城南坛路与灵山大街交叉口西南,原开关厂院南部,今灵山大街南泰安第一人民医院(老县医院)南楼一带。南坛为泰安人俗称,其坛宋代为朝觐坛,清代改为风云雷雨山川坛。
朝觐坛筑于宋真宗封禅期间,为群臣朝觐地。坛上旧有寿昌殿,侧有瑞云亭,大臣陈尧叟奉敕作《朝觐坛颂》碑。在这里,宋真宗在封禅礼毕后,完成了最后一个阶段的礼仪活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二十六日,真宗被衮冕,盛装至朝觐坛寿昌殿,接受百官朝贺,而后至会真宫穆清殿大宴群臣,在殿门设席宴请泰安当地的父老代表,并赐乡亲们以茶、帛、时服等,又御制诗以庆贺封禅礼完美落幕。同时大赦天下,改乾封县为奉符县,以纪念封禅和上天赐符(即天书)于泰山。瑞云亭在朝觐坛东侧,为宋之御香亭。其名称由来也颇具传奇。真宗将登封泰山,斋戒于会真宫穆清殿,忽见太平顶处有黄白云升起,如幢盖,如龙凤。真宗见状,焚香再拜。又见云变五色,还有云如桥梁形状,紫云覆盖其上,久而不散。登封前夕,祥瑞又现于泰山,当然是极好的征兆。真宗自是欢悦,遂将御香亭命名为瑞云亭。
宋代以后,朝觐坛便逐渐荒废下来。至清乾隆间改为山川坛,光绪间改为风云雷雨山川坛。据清《会典》,每岁以春秋仲月(二月、八月)上戊日祭,由官方定期进行祭祀活动。民国间废其旧制。但坛、碑(民国间已斜断为两截)还在,一直保存至建国后。据贾明普老人讲,解放前的南坛周围有三个足球场大,中间是一个高大的土堆,石砌基础,有十几米高,分上、中、下三层,底层长四、五十米,西、南有巨制龟驮碑,民间以“土谷堆”称之,后因城建铲平。今人为纪念朝觐坛这段盛事,特将从五马村延至南坛的一条路,命名为南坛路,今路名亦逐渐弃用,询之当地居民,多数已不知晓。
文章插图
(静水深流图)
宋真宗更乾封县为封符县,县治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迁移。之前,县治在岱岳镇,也就是老城区地方。更名后,又筑新城于旧城东南三里,故址在今泰安市区南部旧镇村一带,而县署则选在朝觐坛西南,今东关大街中段向东园林处院址一带。金天会六年(1128年),金军占据泰山一带及奉符县城,刘齐政权于奉符县境设立泰安军,治所仍在旧镇。金大定二年(1162年),复还旧治,治所又迁回岱岳镇,前后150多年的时间。县治迁出后,旧镇一带,城内变郊外。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这里便改作演武厅,为驻军操练之地,场址面积共大地十三庙九分。清末演武厅废,遂改为苗圃。今为单位及居民楼占用。据贾明普老人讲,随着人口增多,这里渐成村落,建国前后,命名为兴隆庄。由演武厅向西通南关街的一条路称作兴隆街。
南关街与兴隆街交叉口,早先还有一件非常醒目的青色花岗岩石件,称作石臼,是居民制作“茶汤”的器具,家家都用的着。茶汤是泰山传统食品,制作时先将小米淘水控干,在此臼捣作粉面,越细越好,再铁锅炒熟,既可煮也可开水冲泡为粥样,养胃滋补,别有风味。茶汤现在仍广泛流行于泰山一带,只是制作工艺已罕有石捣碾磨的传统方法,石臼也便逐年弃用,南关街拓宽改造后不知所踪。因此石器,此十字路口也被当地居民称作“茶臼”。
- 始皇|泰山神虎
- 泰山&首届“风华齐鲁”山东故事视频创意大赛作品火热征集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祈福喜馍馍”虎虎生威迎新年
- 刘庭桂$清朝才子在泰山刻两字,难倒国人和日本人,郭沫若看后就加了四笔
- 泰山迎客松$《泰山迎客松》画法示范
- 老城镇@德州入选21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 老城厢#“城市考古”,有文化地轧马路
- 航海@青岛市南区:打造品质博物馆 让老城历史文化“活起来”
- 楷书!朱德元帅楷书稳如泰山,圆润饱满,浑厚雄强,颜筋赵意,不同凡响
- 祝寿词$毛主席写过的祝寿词,第一幅最出乎意料,颜楷笔意,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