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协会&青未了|观海听涛

文/宁旭煌
作家协会&青未了|观海听涛
文章插图
又一次在朋友的雅室中看到“观海听涛”的字匾,初识就莫名被其间的意境所震撼,加之苍劲有力的笔锋,更加引人入胜,让人肃然起敬。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第一次接触这四个字,之后每念及这个词,就彷如置身波澜壮阔、风劲潮涌的海面,淼淼的波涛由远及近、接踵而至,拍打在久经岁月的嶙峋礁石上,荡起久久不绝的回响。这回响穿越时空,彷如亘古而来的历史绵绵不绝的诉说;这回响震彻寰宇,尽情展示着大自然的雄壮伟岸。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彷如大山,岿然矗立、崇高安宁。而兼而有之的,我认为就是乐海之人,海由水汇聚而成,却也有着山的气概和磅礴。如果将每滴水幻化做一粒尘土,那么大海即是无形的山峰,俯仰之间,一样一览无遗,一样顿生壮阔。
作家协会&青未了|观海听涛
文章插图
海纳百川,亦有百形。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观海,有着截然不同的风韵。曹操咏海顿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迈,张若虚观海尽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静谧,张九龄写海盛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苏轼叹海却充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惆怅。而我们平凡人眼里的海,也会随着岁月的变迁、年岁的更迭而变幻多形,但终归还原成她最真实的模样。
【 作家协会&青未了|观海听涛】生长在祖国的腹地,鲜近大海,从小到大,只有家门口蜿蜒的小河年复一年地与我讲述着它和大海的故事,因而使我对大海始终葆有一种念兹在兹的情愫,既有敬畏,更有向往。
懵懵懂懂的年纪里,海是浪漫的。这个理解不知是源于偶像剧里的场景,还是源于潜移默化的各类广告宣传片。在我的脑海深处,始终有一副黄昏中和爱人海边牵手漫步,嬉戏欢愉的画面,画面中夕阳下的我们,身影被海平线上的落日拉得很长很长,沙滩上留下的脚印越走越远……正因为这种情愫,我们把蜜月的时光留在厦门的鼓浪屿。那个秋天,第一次和大海握手,我马不停蹄地冲向海边,情不自禁地向着大海的最深处喊出“大海,你好!”的问候。那几日的岛屿上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偶尔也有阴雨绵绵,虽然没有目睹大海的磅礴汹涌,但她的静若处子却恰好吻合了一个少年情郎对大海的所有想象。不下雨的下午,我穿着沙滩裤双手抱膝蜷坐在金黄的沙滩上,身旁的妻子缓缓靠在肩旁,看着一对对情侣悠闲走过,看着斜阳一点点沉入海底。那段时光悠闲如飘荡在天边的白云,如遨游于海底的鱼群,无所羁绊,欢喜自知。
再一次海上是在久违的上海,无数的梦想将熙熙攘攘的魔都装扮地异常妖娆。风云际会的上海滩,不管什么时候都保持着“十里洋场烟花地”的繁华和簇拥。我作为拥趸者,早已像其他热血方刚的年轻人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她的芳华。东方明珠脚下,我颤颤巍巍登上了甲板。溯江而下,游轮像一把巨剪将江面划拉成两半,没过多久,身后的浪花又被水面抚平。穿过黄浦江,船体上浮时,才靠近真正的海域。视线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延展,如果信奉“眼见为实”理论的话,那么你可以大胆得出“海到无边天作岸”的结论。忽然,海风乍起,从远处卷起的一层层巨浪向我们涌来,轮船像一个勇士一般,低着头迎着浪花无所畏惧地冲了过去,一个个犹如屏障般的海浪被它逐个刺破。穿过了这阵风雨,阳光在乌云背后投来善意的微笑,一束一束的光芒倾泻而下,风平浪静后船舱里自发地响起了一阵阵欢呼和掌声,或许也是献给风雨过后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