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古代奇书,讲透了识人之术,用另一种方式,重新认识你的身边人

人生在世,本质上就是一场博弈,从读书,到工作,再从婚假,到暮年,我们始终都在不断的与人打交道,而遇人、识人,也自然变成了我们一生最大的变数,古人常讲知己知彼,所谓知彼,就是识人,人性的构成十分复杂,怎么能将这种复杂的理论格式化,并且加以掌握,这个,就是这场博弈的关键,大家好,我是白同学,这一周我们古籍篇要说的就是——《冰鉴》。


曾国藩#古代奇书,讲透了识人之术,用另一种方式,重新认识你的身边人
文章插图

《冰鉴》
清朝末期,时局动荡,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萧杀的味道,百姓任人宰割,智者筹划运动,然而生有涯,知无涯,看透时局的隐士,早早地潜入了大山之中,去寻求精神的平静;有一日,秦岭山上有一青年正忙着伐柴,准备在寒冬来临之前,备下取暖之木,他也听说山上来了一群隐士,终日闭门不出,吃喝拉撒都在山上,心里还纳闷,这群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总感觉他们就像是迷了心智,整日神神叨叨,想到这里,青年赶忙收拾好了伐下的木柴,还是立马下山为妙,结果没走几步,正碰上了一中年人坐着下山路上,这下躲不过去了,青年强装镇定,从中年人身旁走过,刚刚擦身而过,还没等青年松口气,中年人就开口了:我来此山是避世,不是吃人,你又何必怕我?小伙心想,避世?怕你是朝廷抓捕的要犯!但还没等开口回应,中年人又说:在下可不是逃犯,一心只为避世,寻有缘人,传有缘术。小伙一愣,我刚才说话了?没有啊!他怎么知道的?中年人开口:我自然知道,嘴是用来骗人的,不是说话的,嘴之外说的话才是真话。小伙虽然听不懂,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毕竟自己刚才就想着随便糊弄几句。


曾国藩#古代奇书,讲透了识人之术,用另一种方式,重新认识你的身边人
文章插图

小伙疑惑道:除了嘴哪里还能说话呢?你可别唬我!中年人说:这样,你用你过冬之柴换我识人之道,我就告诉你哪里还能话说。听到这里,小伙这才明白,原来是想忽悠我砍的柴啊:高人,我不换,几句话就换我柴,那不合算。中年人说:你一定会换的,我不会伐柴,又要在此处过冬,我们看似是在交换,但其实算你救我一命,如果你没有救人之心,那就算了。小伙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天性善良,想到要救人,也只能无奈答应。中年人一笑,随即开口道:你看,你虽未说几句话,但我依然可以知晓你心中所想,那你猜猜看,我是如何知晓的?小伙道:如何知晓?难不成高人是算命先生?中年人答:不是,占卜之术看事,而我却是看人。看人?人如何看?高人说的是面相吧?中年人答:也是,也不全是,与人交流,最不能相信的就是嘴,自古以来,识人之道共有七条,看神骨可知人贵贱,看刚柔可知人本性,看相貌可知人贫富,看情态可知人善恶,此外还有看须眉,听声音,看气色。


曾国藩#古代奇书,讲透了识人之术,用另一种方式,重新认识你的身边人
文章插图

小伙疑惑道:可老人不早就说过了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中年人答:简单以容貌好看与否、衣着光鲜与否来评判世人,确有不适,但我所讲的识人之道,可不是以貌取人,你未经世事,自然不知道,人是十分复杂的存在,他处于善恶之间,念头稍稍一动,就可能会导致善恶两种结果,这个世上本无完人,只有善恶一体,才是完整的人,所以识人之道要看本性,而不是看外在,本性善则善,本性恶则恶。其实抛开他所讲的识人术不说,这番话是有道理的,我之前一直在想,名著为什么可以成为名著,金庸的武侠,鲁迅的市井为什么都那么深入人心,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他们笔下的人物亦善亦恶,大家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身边人,圣人、完人那是小说,善恶一体才是生活本身的模样。小伙问:那如何才能知晓人的本性呢?中年人答:在我看来,人一生的经历,皆表现于身体之上,想要识别本性,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所观之人是否协调。协调如何看?中年人答:身体协调的人各项部位都整齐划一,似乎就像是一个整体,这种人就是善吗?未必,只是隐藏的好罢了,有人手臂奇长,有人眼神突出,有人面部有疮,从这些细节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大体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