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称#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蔑称#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文章插图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礼记·王制》
中国古代著述中,特别是一些正史当中,对于华夷关系记录,多载于“四夷传”之中。不过到了元代修《宋史》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了有《蛮夷列传》区分境内少数民族之外,还有《外国列传》来记录外域邻国之间的关系。从此以后,境内民族和境外民族的区分变得清晰了起来。
不过,到了清朝以后,自视甚高的清政府又将“夷”字冠在外国人的身上。不仅如此,还将此字赋予了一定的贬义含义。也正因如此,即便外界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仍然认为外国俱是小国,俱是“蛮夷”。不过,外国人他们则认为中国的这个汉字“夷”是对他们的侮辱,因此要求文件上面一律不得以此称呼他们。

蔑称#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文章插图

汉字的发展
《吕氏春秋·君守》当中记载了汉字起源的一种说法,认为字都是仓颉所作。尽管这种说法在秦汉时期极为流行,但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那只是一个带着传奇色彩的传说。
而汉字的发展演变,数千年下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体系。学者认为,这种工作量,必然不是由单独的某个人可以完成的。事实上,从中国早期的甲骨文开始,再到后来的金文,然后是小篆,再接着是隶书等等,一直到今天的楷书,很显然都是经过时间打磨才形成体系的。

蔑称#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文章插图

当然,对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自然跟我国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譬如说,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之美,那么在某些字的构造中便可以体现这种思想。如“朝”字,古人如何构造此字呢?其实就是太阳初升尚未高过芳草的顶端,月亮尚未落尽之时。如此结合起来,便是“朝”。
再譬如,外国人极其讨厌的“夷”字。一开始,当然也没有后来的字义。这个字最早出现于金文当中,从这个字的构造来看,基本上可以看作“大”和“弓”的结合。而当时古人对东方部族的人认知就限于此,所以就用“夷”来代指善使弓箭的他们。

蔑称#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文章插图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的含义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才渐渐地有了现在的字义。
“夷”字
尽管“夷”字一开始代指东方部族,但“夷”字本身就很形象的表示了一个人手持弓箭的样子,因此也被赋予了诛灭、平定之类的含义。因而,《说文解字》中,对“夷”的解释是“平”的意思。
有了这样的含义之后,和“夷”字组成的词语便也丰富了起来。譬如说,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某某帝王于某年某日夷定天下的字样。发展到后来,这个字自然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比如说,“夷”特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蔑称#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文章插图

但历朝历代,不论是帝王统治者还是文武百官,都自认为中原地大物博,远远不是番邦可以比拟的。因此,对于外民有了一个蔑称,那就是“夷民”、“蛮夷”。当然,其中的含义就是“未开化”的野人。
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已经穷途末路之时,他们仍旧抱有高高在上的态度,以“蛮夷”之意特指外国人。尽管“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夷”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但这种代指仍旧流传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