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俨$曾经出使契丹的大诗人欧阳修,在诗句中记录了幽燕风土( 二 )


李俨$曾经出使契丹的大诗人欧阳修,在诗句中记录了幽燕风土
文章插图
《归来图》,辽墓上的契丹壁画。图中四人,三人为汉族装束,第四人髡发,双手抱包裹。此图显示了辽宋交融期间契丹人的汉化。
欧阳修板凳还没坐稳就踏上北行之路,恰是冬天:
古关衰柳聚寒鸦,
驻马城头日欲斜。
犹去西楼二千里,
行人到此莫思家。
(《奉使契丹初至雄州》)
北宋与契丹以白沟河为界,到雄州(今雄县)时等于已到了宋辽边境,在欧阳修眼里是这样一番北方冬日景象:
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悲摧藏。
穷冬万物惨无色,冰雪射日争光芒。
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常美好。
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北风吹沙》)
在宋辽边地,欧阳修看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户》)
这情景显然与内地不同。欧阳修多年在江淮一带为官,何等富庶鱼米之乡、风光绮丽之地,此番却逢冬日中的幽燕风土,必然另有感触。多年战争使得这里的儿童能骑马,妇女会射箭,只有这样,遇到契丹南掠才能应付。“澶渊之盟”以后,虽然战事少了,但为避免生出变故,百姓眼看着河里的鱼虾也不能下水捕捞,空望白沟河成为当地百姓的常态。在欧阳修另一首《奉使道中五言长韵》的长诗中,他也写道:“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度险行愁失,盘高路欲穷。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松壑寒逾响,冰溪咽复通。望平愁驿迥,野旷觉天穹。骏足来山北,轻禽出海东。”
李俨$曾经出使契丹的大诗人欧阳修,在诗句中记录了幽燕风土
文章插图
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满眼苍凉,但契丹是很欢迎他的,辽主还专门派了四位重要官员接待陪伴,耶律洪基说:这都是因为您名声太大啊!欧阳修以文学之名享誉北国,可见宋辽之间无论官家还是民间,文化往来始终未断,长于文翰的宋朝名流在马背民族契丹也同样扬名。在辽期间,宾主少不得文学叙谈,好不容易来了大文人欧阳修么!辽从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朝至欧阳修使辽,已近140年,民俗、文化有很多方面逐步贴近汉化,此时的辽主耶律洪基为第八位契丹皇帝,尊奉佛教,广印佛经,修建佛寺,雅好诗文,甚至他本人就是一位诗人,有诗集《清宁集》,并且精通音律,擅长绘画,活脱脱一位北国宋徽宗。然而,耶律洪基远比宋徽宗会治国理政,军事上就更出色了,简直天壤之别。
辽国君臣之间是有往来唱和的,丞相李俨曾作一首名为《黄菊赋》的诗献给辽主耶律洪基,翌日便获得“题李俨《黄菊赋》”的和诗回赐,这位马上皇帝吟道:“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视觉与嗅觉相交,变幻出非常有趣的妙境。皇后萧观音也是诗词高手,甚至因为著名的《十香词》丧身,成为辽史上的一段绯闻悬案,让人评说不一。
怀有如此诗心的契丹君臣,与来自南国的文士欧阳修怎能没有共同语言?一路踏冰践雪而来的大诗人,在契丹遇到知音,论诗说文,当可慰出使寂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