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 , 乡情愈发浓起来 。 往年此时 , 正是游子近乡情怯之时 , 这两年却因疫情的阻隔 , 让许多人的归乡变成行期未定的念想 , 日日在心头盘桓 。 自我纾解或是相互劝慰时 , 又总会道一句“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于是说者听者 , 心中两下澄然 , 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的世间 , 仿佛皆得了某些慰安和珍重 。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语境 。
正因这涵括深广的语境 ,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是古代诗文中给予世人共情最多的篇章 , 一千年前的月亮照至如今 , 依然光华如初 。 只是除了最末那几个被引用无数的“金句” , 开头那句小序也不应被忽略——“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那是北宋熙宁九年(1076)中秋 , 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为官 , 酒醉之际 , 想起了弟弟子由 。 “兼怀” , 仿佛是个顺便的事 , 但实际上 , 他已与弟弟七年未见了——一旦联系起这个事实 , 方知最后这“千里婵娟”是如何地语浅情深 , 明明是怀想 , 偏偏能作以天上人间之大宽慰 。 苏辙当时在济南任上 , 今天不过三小时车程 , 但古代无舟车之利 , 况兄弟二人各有政务在身 , 宦游在外 , 身难由己 , 只能用诗和月亮来作遥遥的问候 。
【明月|婵娟照何处】
文章图片
宋朝文人政治 , 同朝为官的兄弟很多 , 但少见苏氏昆仲这般同进同出、感情甚笃的 , 一时同居庙堂之高 , 一时共处江湖之远 , 兄弟如贤友 , 时时堪记望 。 兄弟俩自小读书婚娶、入京科考登第、回乡丁忧还归 , 从未分开过 , 直到嘉祐六年(1061)苏轼初仕凤翔 , 而苏辙暂留汴京侍奉老父 , 才第一次别离 。 彼时苏轼25岁 , 苏辙只有23岁 , 小苏送哥哥赴任 , 一直远送到郑州才返回 。 苏轼看着高个子的弟弟骑着一匹瘦马在高高低低的山间愈行愈远 , 看不见身影 , 只见头上的乌帽在坡垄间一会儿出现 , 一会儿消失 , 不禁写下“寒灯相对记畴昔 , 夜雨何时听萧瑟 。 君知此意不可忘 , 慎勿苦爱高官职”的诗句 。 这里面悄悄藏着兄弟俩的一个约定:他们曾读韦应物“宁知风雨夜 , 复此对床眠”诗 , 恻然感之 , 相约早退还家闲居 , 对床听夜雨 。 苏轼在诗里提醒弟弟说 , 千万记得我们的“对床夜雨” , 你可别贪恋高官职不回来啊 。
然而 , 正如他所早早预料到的 , “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既做了辗转无定的朝廷官员 , 飞蓬般的命运是早已注定的 , 哪里能由得了兄弟俩规划的小确幸 。 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 , 要了苏轼半条命 , 他待在御史台监狱里 , 一度以为将要被处死了 , 赶紧给弟弟写了首诗 。 这首诗题目很长 , 叫“予以事系御史台狱 , 狱吏稍见侵 , 自度不能堪 , 死狱中 , 不得一别子由 , 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 , 以遗子由” , 末两句尤为愀然:“是处青山可埋骨 , 他年夜雨独伤神 。 与君世世为兄弟 , 更结来生未了因 。 ”以前最感怀于最后那句情深义重的来生盟誓 , 后来才品味到原是上一句更令人黯然神伤:“我要埋骨于此了 , 可是子由啊 , 以后你就要一个人听夜雨了 。 ”彼时他复杂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 然而相对于表达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忧虑 , 念兹在兹的却是辜负了和弟弟的约定 , 只好以待来生 。
狱外的子由上书 , 愿意解除一切官职免哥哥之罪 , 未允 。 还好朝廷最后免苏轼一死 , 把他降级处理发配到黄州 , 苏辙也受牵连 , 贬到筠州监盐酒税 。 后来神宗死后新党倒势 , 元祐党人占了上风 , 二苏又回到朝中做官 , 苏轼才得以和弟弟有了一段短暂的能够朝夕相处的时光 , 一起上班办公下班喝酒 。 可是性情刚毅的他又为旧党不容 , 只好自求外放 , 和弟弟暂别 。 只是他还在心里盘算着 , 先去广陵做官 , 再从南方迂回着退休 , 一直回到眉州老家 , 在那里盖房子种果树 , 静等子由也退休回来一起养老 。 只是 , “不知此愿遂否?言之怅然也 。 ”
- 韩明月#重生文他雨中跪着求原谅,她道“跪着吧,我腹中孩儿,怕雨浇”
- 网购|钓鱼佬平时胆子都是这么大的吗?好家伙,还敢拍照!
- 法国$一位法国富二代拍下照片:“真实的大清”, 别再被电视剧骗了
- 明月!苏轼最旷古烁今的一首词,后世评价诗词巅峰之作,至今无人超越
- 谢瑶环&李维康各时期老照片,从小美到老,图7有高玉倩,最后一张全家福
- 顾香兰$肖战一张照片拉满一年回忆!梦回点滴,都是你和我的故事
- 美术家协会&漳州开发区开展“福星高照 福佑中华”送春联活动
- 李格非&李清照与秦桧到底什么关系?一宰相碑文道出实情,难怪她不写岳飞
- |事业红火好运不断,属猴人得到机会照拂,职场之行顺风顺水赚大钱
- 金石录#才气横谥的女词人李清照,在丈夫死后,留下一个不可轻易而解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