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蒲松龄的坎坷功名路:年过七旬不言弃,一生都想进入“体制内”!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喜极而疯的范进




【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文章插图

说起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人们自然就会想起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其传世名著《儒林外史》中所刻画的范进形象。吴敬梓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恢复清醒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他当年因中举而“发疯”,这样的结局,对于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人生归宿了。
激流勇退的吴敬梓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文章插图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出身于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因为早早脱离了“科考苦海”,他才能以另样的眼光反观科举,创作出了代表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的《儒林外史》。
范进虽然只是吴敬梓笔下的虚拟人物,但是,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读书人却比比皆是。比如早他61年出生的前辈作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淡泊不同的是,蒲松龄却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功名,一心想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公职人员,结果,到死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考成名的蒲松龄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文章插图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蒲氏一族虽非名门望族,但多读书,获科举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幼习举子业,乡里称博学洽闻,科举不利,弃儒经商,饶有赢馀。待经过明清之际的战乱,加以子女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
蒲松龄从小跟着父亲读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科举”人生基调。蒲松龄天资聪慧,是块读书的料。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初应童生试时,就一考成名——当时他的一篇答卷纵横议论,发挥得酣畅淋漓。主考官恰巧是爱才若渴的学使施愚山。这位施大人为人通达,见到蒲松龄的答卷,非常欣赏,立即将其拔为头筹。随后,蒲松龄连着三场,乡里、县里、道里都是第一名。这事轰动了十里八乡,让蒲家人脸面上着实增光,
初试成功,给了蒲松龄以自信与勇气,也为他此后50余年的坎坷人生路,埋下了伏笔。虽然蒲松龄的才所过人,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却一败再败,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与举业无缘。
打不死的小强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