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北大薄命才女:生命定格在24岁,多年后作品《卖米》仍让人感动

《哲学的慰藉》一书中写道:“一切人生都是艰难的;而其中有些得以实现完美,是对痛苦的态度使然。”的确,生命的历程一向不会是一片坦途,从来是荆棘与鲜花同在,在泥泞中奋起,在苦痛中成长。
而这位英年早逝的北大才女,一生的写照莫过于此,即使命运的画笔并不掌握在她手中,但她还是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生虽然看似短暂,但足够热烈,她笔下的文字虽轻,但回忆很重,即使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作品《卖米》仍令人感动。


北大#北大薄命才女:生命定格在24岁,多年后作品《卖米》仍让人感动
文章插图

少年已识愁滋味
【 北大#北大薄命才女:生命定格在24岁,多年后作品《卖米》仍让人感动】女孩原名张培祥,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她,小小年纪便懂得为家庭分忧,为父母分忧。
少年时代原本是不懂忧愁为何物的,嬉笑打闹,无忧无虑的才是童年生活的常态,但家庭经济的困难,父母的辛劳,弟弟的年幼,让她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为家里分担家务,插秧下田,这些都不在话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试想一对农民出身的父母,又怎可能轻松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呢?更何况,她的父亲由于长期的劳作,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再加上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随后还做了乳腺切除手术,巨额的医药费早已让这个本就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


北大#北大薄命才女:生命定格在24岁,多年后作品《卖米》仍让人感动
文章插图

即便如此,她的父母依旧拼尽全力送张培祥去接受教育,家里买不起书,张培祥就去镇子上的新华书店去看书,可见贫穷并没有浇灭她求知的热情,求学的欲望。
人虽穷但不志短,家境贫寒的她,很早便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相比同龄人,她很早便懂得了努力的意义。如果你也曾在书店待到关门,你是否能体会到那个躲在角落里看书的女孩的一二心情呢?


北大#北大薄命才女:生命定格在24岁,多年后作品《卖米》仍让人感动
文章插图

漫漫求学路,坎坷奋进史
每当家里要支撑不住,张培祥快要辍学的时候,她的姑姑总是能够及时地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姑姑看见张培祥如此地热爱学习并且学习成绩优异,便将张培祥带到了自己所在的村子读书。
所幸张培祥本人十分争气,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高中。
但好景不长,在她读高二这年,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了,已经无力担负起她的学费,懂事的张培祥知道这一切后,偷偷辍学跑到工地去上班,试图通过以此方式来减轻家里的负担。


北大#北大薄命才女:生命定格在24岁,多年后作品《卖米》仍让人感动
文章插图

幸运的是,这件事被校长知道后,校长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张培祥,并许诺免除她高中的所有费用。最终,离校几个月之久的张培祥得以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张培祥在1997年的高考中考出了株洲市文科第一名、湖南省文科第五名的好成绩,被北大法学院录取,她成功地凭借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功地走出了大山。
勇于在暗夜中前行的她,终是不负众望。即使道阻且长,但在星光的指引下,前路必定是光明灿烂的。


北大#北大薄命才女:生命定格在24岁,多年后作品《卖米》仍让人感动
文章插图

人生无常,唯有珍惜
本应是前途一片大好,怎奈世事变幻莫测,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才华横溢的她,在北大读书期间通过勤工俭学,先后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其中《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她翻译的几本作品也成了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