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老舍笔下的除夕“家宴”

《正红旗下》是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 令人遗憾的是 , 因为一些原因 , 这部作品没有写完 , 永远定格在了第十一章 。 即使如此 , 它仍可归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 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 , 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喜欢研究民俗的人可以一览清末北京的风俗习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晚清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仅想品味幽默文字的人同样不会失望 。 而对于为人子、为人父母者 , 还会在书中所写的一场除夕“家宴”中 , 切身感到蕴含着希望的温情 。
对于书中的主角“我”来说 , 来到人世的第一个除夕伴随着贫穷和困窘 。 尽管清代旗人有所谓的“铁杆庄稼” , 但在王朝日薄西山之时 , 早已风光不再 , “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 “我”的父母善良、节俭 , 从不挥霍 , 也苦于亲戚往来的繁文缛节 , “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 , 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 。 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 , 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 这个贫寒的底层旗人家庭在除夕的“家宴”其实不能称之为“宴” , 只有简陋的素馅饺子 。 但“我”的父亲仍然兴致高昂 , 中年得子的喜悦冲淡了对生计的忧虑 , 尽可能地为家里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 , “不但请了财神与灶王的纸像 , 而且请了高香、大小红烛 , 和五碗还没有烙熟的月饼 。 他也煮了些年饭 , 用特制的小饭缸盛好 , 上面摆上几颗红枣 , 并覆上一块柿饼儿 , 插上一枝松枝 , 枝上还悬着几个小金纸元宝 , 看起来颇有新年气象” 。
在屋外喧嚣的花炮声和讨债者砸门的声音里 , 身体虚弱的母亲和“我”早早睡去 , 父亲笨拙地包起了饺子:“他越紧张 , 饺子越不听话 , 有的形似小船 , 有的像小老鼠 , 有的不管多么用力也还张着嘴 。 ”虽然父亲的饺子包得不好 , 但自古以来的规矩可不能少 , “找了个小钱 , 擦干净 , 放在一个饺子里 , 以便测验谁的运气好——得到这个饺子的 , 若不误把小钱吞下去 , 便会终年顺利” 。 守岁的二姐和父亲一边吃着便宜的糖豆、铁蚕豆和糖葫芦 , 一边对小弟弟的未来作出设想:当骁骑校、中进士、学手艺……但父亲都基于现实作出了否定 。 他对新生儿子虽然抱有希望 , 但更多的是不知前路的迷茫:“即使大清皇帝能够永远稳坐金銮宝殿 , 他的儿子能够补上缺 , 也当上旗兵 , 又怎么样呢?”“父亲把一副缺了一张‘虎头’的骨牌找出来 , 独自给老儿子算命 。 ”身为底层旗兵的父亲 , 永远无法知晓关于儿子未来的答案 , 更预料不到一年多以后的“庚子国变” 。
【母亲|老舍笔下的除夕“家宴”】老舍曾在其他作品中写到未能给他留下印象的父亲:“那时候 , 我的父亲 , 带着生了锈的腰刀 , 去保卫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