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论中“取象喻书”的思维方式( 三 )


在书法批评中 , 这样的例子更多:项穆《书法雅言》:“夫字犹用兵 , 同在制胜 。 兵无常阵 , 字无定形 , 临阵决机 , 将书审势 , 权谋妙算 , 务在万全 。 ”以用兵布阵比喻书法创作的整体构思分布 。 黄庭坚《山谷论书》:“李西台出群拔萃 , 肥而不剩肉 , 如世间美女 , 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 ”用神气清秀、骨肉匀称的世间美女来比喻李建中书法的用笔醇古 , 温润典雅 。
|古代书论中“取象喻书”的思维方式
本文图片

清 杜立德《松蟠》绢本 182.5×57cm
三、浑然一体式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强调大自然为一个生命流荡的世界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倾向于对世界进行浑然一体式的整体把握 。
《周易·乾·文言》:“与天地合其德 , 与日月合其明 , 与四时合其序 。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相处法则 , 显示了浑然一体式思维的思想根源 。 人与自然拥抱交融 , 才能把握天道 , 获得自由 。 《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 蝴蝶之梦为周与 。 ”物是内化了生命情感的物 , 人与物共生共赏 , 身心不自觉进入了物化境界 。 用庄子的话说是“物物而不物于物” , 人融于物 , 人在诗意的境界中进入到物我合一的自由之境 。 这正是浑然一体式的整体思维方式 。
|古代书论中“取象喻书”的思维方式
本文图片

清 郑燮《茶香》纸本 109.2×25cm×2
在进行文学艺术审美时 , 力求在整体感知中把握情与景的交汇融合 , 创造诗意完整的审美世界 。 “一首诗的审美意象就是一个血脉流通的活生生的整体 。 ”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四刘桢《赠王官中郎将》评语中认为 , 贯通诗歌审美意象的血脉 , 是“即目即事 , 本自为类” , 是“自然一时之中寓目同感 , 在天合气 , 在地合理 , 在人合情 , 不用意而物无不亲 。 ”其又在《古诗评选》卷三王俭《春诗》评语中云:“此种诗直不可以思路求佳 。 二十字如一片云 , 因日成影 , 光不在内 , 亦不在外 , 既无轮廓 , 亦无丝理 , 可以生无穷之情 , 而情了无寄 。 ”意思为诗的整体意象是“不可以思路求佳” , 不可以逻辑分析的 , 而需要反复涵咏 , 才能把握其内在血脉 。 这对于诗人以及读诗者来说都需要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 , 才能彼此心领神会 。
中国书法艺术以浑然一体为美 。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讲究变化有序 , 浑然一体 。 具体而言就是要上接下送、前后呼应、虚实相生、左右顾盼、大小变化、长短参差等 , 在变化中求统一 , 在统一中求变化 。 如明代书论《张绅论书》所言:“古人写字正如作文 , 有字法、有章法、篇法 , 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 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 , 起伏隐显 , 阴阳相背 , 皆有意态 。 ’”周星莲《临池管见》:“吾谓晋书如仙 , 唐书如圣 , 宋书如豪杰 。 ”以精辟简练的喻体对不同时代书法风貌特点进行整体性的审美把握 , 准确而生动 。
|古代书论中“取象喻书”的思维方式
本文图片

齐白石《好人名师七言联》纸本 135.5×32cm×2 1943年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诗书画印兼通 , 创作和品评游走于各个艺术门类之间 , 并不断的相互借鉴和升华 , 相互渗透与融合 , 相互类比与诠释 , 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浑然一体式思维的重要体现 。 这种浑然一体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分门别类、各自彰显的界限 , 没有了概念、定义、程式的束缚 , 使得思维空间更广阔、言说更有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