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思维具有超时代、超地域的共性 , 但同时又有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各个个体的特性 ,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会自然的反映在他的构思设计、言语表达、行为处事之中 , 由此而形成各自的特色 。 这方面的不同最典型的体现在中西方民族思维性格的差异 。 季羡林说:“中西文化之所以有差异 , 根源在于思维模式之差异 。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书论中“取象喻书”的广泛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所以要探究“取象喻书”的思想根源 , 不可不涉及到中国传统的独特思维方式的探究 。 相对于西方人习惯站在自然及事物的对立面去冷静、客观的分析研究 , 将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的模仿 , 中国从一开始就以“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思想本源 , 万物与我为一体 , 通过感受、体验、领悟融入自然 , 以感性认知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整体直觉式的感悟 , 而不是将世界万物分解离析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认知对象 。 艺术不是对外物的模仿 , 而是本源于心 , 此“心”融合着万物之情与神明之德 。 具体而言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有直觉感悟式、取象比类式、浑然一体式三个主要方面 。
本文图片
明 陈献章《说苑》节选 纸本 63.8×37.2cm?
一、直觉感悟式思维
直觉感悟式思维是指面对自然万物时 , 内心进行的深层次的直觉体验和感悟 , 而非进行逻辑严谨的理性分析和表达 。 这种思维方式所得到的结果看似浅显和朦胧 , 但却突破了概念、定义的无形的限制 , 超越了理性分析的束缚 , 保持了情感的张力 , 扩张了审美想象的空间 。 直觉不是玄虚的浅层感觉 , 而是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积累以及思维训练作为产生直觉感悟的必要前提 , 犹如神助的灵感 。 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境不是用逻辑分析和理性推理所能够表达和言说清楚的 , 而是通过直觉感悟式的思维和言说来传递的 。 这是一种提示诱导式的美感传达 , 而非教条讲述式的生硬表达 。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 , 处处可以看到直觉感悟式思维的影子 。 《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鉴 , 能无疵乎?”“玄鉴”就是对道的关照 , 要求人们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成见 , 保持内心的虚静 , 求得对道的关照 。 又如《老子》第十六章所说:“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复 。 ”“观复”即是关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本源 。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 就必须使内心保持虚静 , 很明显这种内心关照是非逻辑、非理性的思维 , 本质上就是直觉感悟式的思维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宗炳所提出的“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的命题 , 其中“观道”和“味象” , 就是老子所说的“玄鉴”和“观复” , 都是一种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 。
本文图片
明 徐渭《汉将去堂堂》纸本 172.5×49cm
禅宗主张“微妙法门 , 不立文字” , 主张心领神会、以心传心、直觉关照、道由心悟 , 概括来说是一种“妙悟”的思维方式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 , 拈花示众 。 是时众皆默然 , 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 涅槃妙心 , 实相无相 , 微妙法门 , 不立文字 , 教外别传 , 付嘱摩诃迦叶 。 ’”世尊只是拈花示众 , 不宣讲教义 , 众皆默然 , 唯独迦叶尊者得之于心而显于色 , 悟出了拈花的奥妙之旨 。 在文学艺术批评领域 , 正如宋人严羽所说“禅道惟在妙悟 , 诗道亦在妙悟 。 ”“妙悟”是参透禅道和诗道的重要方式 , 书道也是如此 , 明人汤临初《书指》:“禅学贵悟, 诗学亦贵悟, 唯书亦然 。 ”
- 许纪霖|许纪霖:春节时分谈中国文化
- 气势|在春晚《只此青绿》中,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 徐福&古代最神秘的3个人,最后一位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传闻还活着?
- 中国功夫!慈禧的保镖有多厉害53岁时与霍元甲比武,结果一拳将其打飞
- 朱炳仁$本命年买什么好?一眼就看中了央视特别节目的这只虎
- 民间$中国民间神秘组织人人背把刀,自称鬼谷子传人,留下预言就走!
- 女孩!女孩出自古诗中的好名字推荐 不染世俗,风姿卓越!
- 金面!春晚里的中国自信
- 平遥&年味儿更足“平遥中国年”民俗活动启动
- 王尧@江苏各地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市民在欢乐祥和气氛中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