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访|一个95后诗人将300+诗人引入诗歌“元宇宙”( 四 )



芒克
在诗人群体内 , 如“官方”、“民间”、“学院”这样的分类一直存在 , 但对于诗歌创作的多样性而言 , 在这场诗人嘉宾包含了这几种“分类”的活动中 , 这样的划分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
活动从开始筹备 , 即邀请主持人、邀请嘉宾 , 协调各平台 , 到圆满结束 , 只用了一周时间 , 但大家共同协作 , 三天不到的时间成功邀请三百多位诗人参加 。 不同的诗人带着他们对诗歌不同的态度和理解聚在一起 , 这场展览 , 也是通过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治 , 我认为 , 这就是属于诗歌的元宇宙 。
澎湃新闻:活动名称很特别 , “盐铁诗歌”“标枪” , 简单解释下这些概念吧 。
桉予:“盐铁”来自桓宽《盐铁论》 。 西汉盐铁之议的参与人员之广泛、会议中讨论的自由度之高 , 都是汉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 。 我们用“盐铁”命名我们诗歌24小时 , 就是能听到、看到关于诗歌各方面的声音 。 我们希望盐铁诗歌24小时能见证中国诗歌的发展 , 在不同流派、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思想体系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 。
“标枪”出自“诗歌的任务 , 是照亮匿藏在时间褶缝里的事物 , 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提醒我们:我们同时是射手、弓箭和目标 。 ”三百多位诗人的诗歌和声音 , 呈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 呈现了他们的温度和肌理 , 而这也正是他们想传递给所有人的 。 我们希望这三百多位诗人 , 抛出一支又一支标枪 , 准确标记我们的元宇宙 , 命中后疫情时代共有的情绪与难题 。
澎湃新闻:“一首诗歌就是一个元宇宙” , 这个元宇宙和当下流行的概念是一回事吗?“命中后疫情时代共有的情绪” , “共有的情绪”应该如何理解?
桉予:诗歌就是一种古老的元宇宙技术 。 因为它可以将人带入一种暂时不能通过更多的形式去体验但通过诗歌可以体验到的情境 。 无论是情境 , 还是更为具象性的环境 , 抑或是感觉 , 这其中包含着很多东西 , 可能是有价值意义的 , 也可能是有感官意义的 , 同时是一种情绪意义等 。
我们时常会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情绪 , 比如“焦虑”这个词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焦虑 ,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生活在某种情境中的人体会不到另一种情境里面的人的欢心或是忧伤 , 但是诗和无数个诗人 , 能够带我们进入更具体的不同的生活 , 300多位诗人 , 能够还原我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
澎湃新闻:你此前是如何理解当下诗歌和大众的关系的?这次活动后 , 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你觉得诗人是否有必要在公众和传播层面进行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桉予:近些年 , 通过互联网 , 大众前后知道了赵丽华、乌青、余秀华、贾浅浅等诗人 。 赵丽华和乌青被定义成“梨花体”和“乌青体” , 贾浅浅则是因为诗歌中有“屎尿屁”等字眼 , 网络上一片喧嚣 。 在贾浅浅之前 , 诗人刘傲夫的《与领导一起尿尿》 , 也被大众网友议论过一段时间 。 然而引起网友们争议更多的只是——“这是不是一首诗?”这些文本 , 风格鲜明 , 引发了广泛的传播与讨论 。 它们不仅是文化层面的社会热点 , 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议题 。
每个大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都不一样 , 同时 , 每个诗人的看法也不一样 , 我们这次活动主持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 他们的表达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