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称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真的是这样吗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而从传说中仓颉造字开始,汉字就同中华文化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从远古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秦始皇统一字体出现了小篆、隶书、宋体,不论是从表文还是达意,汉字的魅力在中国的文学、书法作品中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与其他年轻的语言、文字相比,汉字显得更加厚重、深沉;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等已经消失的古文字相比,汉字又显得更具有活力。

新文化运动@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称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真的是这样吗
文章插图

但就是这一门伟大而富有魅力的语言,竟在上世纪初被胡适等人建议取消改革变成字母文字。而影响胡适做出这种提议的正是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虽然那时罗素尚未斩获诺奖殊荣,但那时身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在哲学、逻辑学都已建树颇丰的罗素早已在年轻的中华民国文坛影响重大。而他自己却不知道,正是他无意间提出的汉字“三大缺陷”差点让汉字遭到灭顶之灾。01罗素和中国文化罗素出生于1872年的英国贵族家庭。由于家庭优渥,加上天赋异禀,年仅36岁就因为自己的文学、逻辑、哲学、历史成就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皇家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员。人到中年的罗素,早已经在文化、数学、哲学等方面成果颇丰。可以说,那时候整个西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文化都在他心中留有印记。

新文化运动@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称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真的是这样吗
文章插图

虽然彼时西方世界,由于侵略战争和掠夺,对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都嗤之以鼻,但依然不伐罗素、泰戈尔等时代文化先锋着手研究中国文化,为西方文学界开启中华文化神秘的面纱。那时候,正值新文化运动的前夕。罗素、泰戈尔等文人纷纷前往中国膜拜,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但站在西方世界的立场,以西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怎么能够真正振兴中国文化?而短短不到十年的中华文化学习又怎么能让他们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02汉字的“三大缺陷”1920年,罗素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他在梦中幻想过无数次的国度。然而初到中国他就被残酷的现实给叫醒。彼时的中国刚从封建腐朽的满清政权解放出来,一切事业百废待兴。他在上海火车站遭受的冷遇和所见所闻,让他产生了“东方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的错觉。

新文化运动@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称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真的是这样吗
文章插图

而一些中国但是所谓文化名流拍他的“文化马屁”,吹捧他为“孔圣人第二”让他更是有点自我膨胀,开始狂妄地对中国文化“指手画脚”,甚至提出了很有名的汉字三大“致命缺陷”。这段时期的思想到后来,特别是再次看到中华文化复兴后让罗素格外悔恨。首先,他提出“汉字笔画数量太多,难以学习和传播”。这一点是他根据当时中国的文盲率提出,而相比西方简单的字母排序,就可以构成我不同的词语含义,显然汉字复杂的笔画构成提高了汉语学习的难度。他认为汉字难于书写、学习这一点真是导致当时中国文盲率极高的一个原因。

新文化运动@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称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真的是这样吗
文章插图

其次,罗素认为“汉字难以排序”。比起西方拉丁字母首字母检索的方法,汉字由于其丰富的发音、难以形成规范。与拉丁字母可以根据字母排序不同,汉字很难找到一个检索排序的规范。特别是在当时普通话还没成为全国标准的年代,汉语还没找到一个发音顺序,这也给文字学习者提高了难道。最后,罗素提出了汉字第三个缺陷,即“无法翻译专有名词”。由于在那个年代,西方世界早已进入工业化时代,而中国刚从封建王朝统治中走出来,不论是工业、制造业、新兴发明,还是西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大发现,汉字只能依靠音译来描述相关事物。类似于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表,汉字那时还无法用单个的汉字来解释里面的化学元素。这就导致化学等基础性学科在中国发展遇见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