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古人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有何道理?

劝学&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
文章插图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学时代,学习过一篇课文,名为《劝学》,作者为旬子。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荀子虽为儒家,但是,对儒家思想有所改造与发展,比如,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劝学&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
文章插图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比如上述《劝学》一文,就名言频出,诸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

劝学&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
文章插图

《劝学》中还有一句经典语录,也常被人引用,那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旬子的这句话说得很明白,江河湖海,都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小溪能细水长流,江河才会汹涌向前。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劝学&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
文章插图

但是,近代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媒体,又流行过一句新名言,那就是“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无水小河干”最早到底是谁提出的,已无从考证。百度上给出的出处为《谢觉哉杂文选·勤俭持家与勤俭建国的关系》:“‘大河里无水小河里干',大河里水越多,小河里也就都有水了。谁都盼望祖国繁荣富强,为的是我们更幸福地生活在里面。”谢老的这句“大河无水小河干”,意思应当是,(大河的水由小河的水汇聚而成)大河里的水量充足,小河才不会干涸。这是从一新的角度来讲全局和局部、整体和部分之间利益的依存关系的,符合时代要求。

劝学&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
文章插图

后来,“大河无水小河干”又被拉伸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在中华大地响彻多年。只是,这句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民间谚语,近期来却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大河有水小河满”违反自然规律。从“天然河流(如黄河、长江)”从小到大的汇水过程终成大河的规律看,“小河有水,大河才会满”才是准确表达。如果是从“人工河流(如红旗渠)”的总渠与其下属的干渠、支渠、斗渠、毛渠之间的供水关系来看,“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表述,也是准确的。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劝学&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信谁?
文章插图

老黄在此并不想探讨大河与小河之间的自然关系,而是想探究一下这句谚语背后的社会意义。如果将“小河”比作民众,“大河”比作国家,“国富”与“民强”之间,如何平衡,就是一个严肃命题了。
在中国古代,就有“藏富于民”的理念。所谓“藏富于民”,是指中国古代主张国家减轻赋役征发,通过藏富于民的方式来发展生产、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经济思想。这个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春秋时期的政治家、齐国国相管仲提出的:“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国语·齐语》)” 意思是,不在农忙时役使百姓而耽误农时,可保证百姓富裕;祭祀时不掠夺家畜,能使牛羊顺利繁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