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义|从《虎苑》到《虎荟》

这两本书均编印于明代 , 题材同一 , 成书缘由也有关联 。
纂辑《虎荟》的陈继儒 , 据说还是《小窗幽记》的作者 。 那部轻推心扉一扇窗的幽记 , 风致清雅 , 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 涉笔《虎荟》的起因 , 说起来即是一则崇虎的民俗故事 。 万历丁酉年(1597)六月 , 陈继儒患疟疾 , 迟迟不愈 。 友人王穉登探望 , 带去所撰《虎苑》 , 说是“可以辟疟” 。 “辟疟”云云 , 与端午节艾虎驱疫、老虎搭拉辟五毒、孩童额头雄黄酒画“王”以祈虎威佑平安 , 别无二致 。 陈继儒将虎书置于床头 , 读了 , 虽未见祛病奇效 , 却引起谈虎的兴趣 。 “《虎苑》所征 , 不及百事” , 陈继儒“搜诸逸籍及山林湖海之故闻 , 荟撮成卷” , 便有了六卷《虎荟》 。
古代生态环境里 , 虎是一种强悍的存在;这认知凝为常识 , 构成古人关于虎审视与想象的基点 。 王、陈二人谈虎 , 自然基于此 。 他们的广征博引 , 可读 , 多趣味 , 则因超越弱肉强食的丛林视角 , 多侧面地讲述了社会生活视野里的人与虎 , 书页间展览的 , 是有关虎的文化 。
虎威猛 , 且能换个角度说:“禽虫之善搏生者 , 多称‘虎’ 。 ”吃苍蝇的蜘蛛名叫蝇虎 , 能捕鱼的翠鸟名叫鱼虎 , 捕虫的守宫名叫蝎虎;有一种雀鸟 , 剖开芦苇啄食苇秆里的肉虫 , 称为苇虎 。 又想象强者更强 , 有传说 , 滇中“有虎能飞 , 状若蝙蝠” 。 像蝙蝠 , 大约是说有翅无羽 , 让人联想成语“如虎添翼” 。
想象力还塑造出有情怀的虎 。 山里人欺生 , 刘牧移居山坡 , 植果种蔬 , 屡遭砍树践园 。 一虎前来作穴 , 摇尾致意 , 刘牧说“你来护我” , 虎点头 。 郢州姐弟俩奉养老母 , 一日弟打柴归 , 虎追至 , 慌忙爬树 , 被虎爪揪住裤脚 。 姐上前拽虎尾 , 疾呼“虎食我 , 勿食弟 , 弟死母谁养” , 虎闻言而去 。 还懂报答 。 一老妇行山中 , 有虎举足让她看 。 是扎了芒刺 , 代为拔出 , 虎欢快跑走 。 老妇归家 , 隔着篱笆墙 , 有麋鹿狐兔掷入 。
虎与吏治 , 是涉虎话题的一大块儿 。 “封使君”作为虎的别称 , 源自太守封某化虎食人的传说 , 使君即太守 。 化虎的还有亭长 , 长沙猎人设陷阱捕虎 , “一亭长赤帻大冠”被捉 , 猎人问何以入此 , 亭长答“昨被县召 , 误入” , 放其出 , 化虎而去 。 若为这类传说找依据 , 孔子名言“苛政猛于虎” , 可算一条 。 对于山野虎患 , 古人的想象与吏治挂钩 。 循吏好官来了 , 虎迁他处 , 正史屡屡这么记 。 为何避去?解说至少有二 。 一是善政安民 , 虎都不好意思添乱;另一 , 恶虎也怕一身正气 。 《虎荟》载审虎奇谈:槛里捕到两只虎 , 地方官去审:“害人者低头 。 ”一虎低头 。 让人放了另一只 , 结果“自是猛兽皆出境” 。 这类故事 , 说虎也说吏 , 褒贬是明摆着的 。
《虎苑》与《虎荟》 , 前者启发了后者的写作 。 《虎苑》一书的缘起 , 也有故事 。 嘉靖癸丑年(1553) , 虎渡太湖 , 栖于苏州吴县花山竹坞 。 坞深 , 多乱泉怪石 , 虎栖其间 , 数月不去 。 后被擒 , 成为热点新闻 。 王穉登到花山竹坞寻虎迹 , 得见桧树留痕——虎啃桧磨牙 , 树皮如削 , 很是震撼 。 人们竞相谈虎 , 王穉登“忆古书中及人间所闻虎事”以为谈资 , 有人劝他写下来 , 又劝印出来 。 如今推想 , 当年游过太湖的虎 , 应该是只华南虎 。
王穉登所撰两卷139条 。 陈继儒再作搜寻 , 六卷《虎荟》可谓洋洋大观 。 《虎苑》的优长则在分章归类有条理 , 德政、孝感、贞符、占候、戴义、殛暴、威猛、灵怪、豢养、搏舌、神摄、人化、旁喻、杂志 , 计十四章 , 王穉登自序:“《德政》美循良也 , 《孝感》励天亲也 , 《贞符》奏瑞也 , 《占候》验术也 , 《戴义》崇报德也……”浏览虎文化的丰富 , 这是一种路径的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