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年味中国 传承有我】守护“虎头鞋”里的地道年味儿

央广网郑州1月31日消息 穿新衣 , 戴新帽 , 欢欢喜喜过大年 。 回眸童年 , 穿虎头鞋 , 戴虎头帽 , 睡虎头枕 , 曾是一代人儿时记忆中 , 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习俗 。
随着农历虎年的到来 , 一些憨态可掬 , 且蕴含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手工艺品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 唤醒了他们儿时关于亲情的深刻记忆 。 这也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收藏家——李茜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 以及孜孜不倦地在做的事情 。
李茜|【年味中国 传承有我】守护“虎头鞋”里的地道年味儿
本文图片

李茜和她的女红收藏品(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惟一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 , 李茜从小就在家人的影响下喜欢上了女红(同“女工”)手工艺品 , 她本职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 作为一名“70后” , 仅靠着业余爱好 , 坚持收藏传统手工艺品已有19个年头 。 这些年 , 她以传统女红为主线 , 走访了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者 , 记录了大量的图文资料 , 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断努力着 , 收藏的传统手工艺品更是数不胜数 。
女红“一针一线”饱含家庭温情
1月25日 , 郑州管城区 , 采访人员站在李茜个人的民俗收藏馆中 , 环顾眼前不足100平方米的地方 , 传统服饰、民俗玩具、年画、泥塑、剪纸等各类传统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 品类不一而足 , 粗略估算 , 仅含虎元素的工艺品就有数千件 。
李茜|【年味中国 传承有我】守护“虎头鞋”里的地道年味儿
本文图片

李茜收藏的布老虎种类繁多(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我的收藏从四面八方而来 , 从各个年头而来 , 远要追溯到几千里外、几百年前 。 ”李茜笑着说 , 为了收集这满屋子的民间工艺品 , 她几乎跑遍了河南省内的所有地市 , 还去过山西、甘肃、陕西、贵州等省份 , “最远的一次是跑到云南 , 一路多方打听 , 走进了一些做民族刺绣的手艺人家里探‘宝’ 。 ”
收藏得多了 , 李茜也成了民俗文化领域的半个专家 , 随手拿起两只虎头鞋便说得头头是道 , “你看 , 这双虎头鞋较为肥大 , 是考虑到冬天孩子连棉裤带脚能塞进去暖和 , 所以这是咱北方的虎头鞋 。 ”“南方气温高 , 所以这只来自苏州的虎头鞋就做得比较薄、窄 。 ”
李茜|【年味中国 传承有我】守护“虎头鞋”里的地道年味儿
本文图片

虎头鞋憨态可掬(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过去 , 过大年时 , 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 , 戴虎头帽 , 寄予保平安的祝福 , 希望‘百兽之王’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 ”李茜认为 , 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品不只讲究用 , 更讲究情 , 每一件物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例如 , 女红被称为母亲的艺术 , 它们不仅美在外在 , 更美在内涵 , 每一个花纹都经过奇思妙想 , 每一针一线都经过手的温度 , 每一件成品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 “这也是中国传统女红美的精髓 。 ”
学而优则仕 。 如今 , 李茜也是管城区香包非遗传承人 , 工作之余 , 她经常动手做一些小巧的女红手工艺品 。
“我正琢磨着开一个工作室 , 举办艺术沙龙 , 邀请一些手艺人和大家一起动手制作传统工艺品 , 去亲身体会这份美 。 ”李茜透露 , 新工作室的选址已经确定 , 将来 , 她想让刚大学毕业的儿子继承其衣钵 , “他是学设计的 , 艺术这点 , 我们心意相通 。 ”
奔走15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 , 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不仅是收藏 , 还需要把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讲出来 。 ”为了让更多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 , 这些年 , 李茜累计奔走了15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 , 带着自己珍藏多年的传统手工艺品 , 以校外志愿辅导员的身份 , 为孩子们上了一节节生动的“非遗”艺术欣赏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