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北甲:我在西雅图,经历文化碰撞、疫情和新年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西贝甲】
节日和文化交流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 , 我才意识到自己即将在美国度过第五个春节 。 我对没有亲人团聚在异国他乡过年已经习以为常 , 而关于国内春节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并不遥远的昨天 。
五年前 , 我来到波士顿求学 , 在那里度过了国外的第一个春节 。 国内除夕夜的晚上当地正是早晨 , 我和家人打过电话后还要出发去学校上课 , 这种感觉属实有些微妙 。
文化|西北甲:我在西雅图,经历文化碰撞、疫情和新年
文章图片

西雅图街道 。 图自作者
那时的我渴望了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 也同样好奇他们对大洋彼岸的中国究竟了解多少 。 令我略感失望的是 , 除了课堂上少了一半的中国同学 , 那天实在和平常别无二致 。 虽然我不期待在美国街上的路人像国内一样互相拜年 , 但没有一丝节日的氛围让我感到了些许落寞 。
在中国每逢圣诞节街道商场都会点亮灯光 , 装饰圣诞树 , 怎么春节在美国这么悄无声息?一腔热血的我渴望把中国的节日 , 中国的文化介绍给每一个见到的人 , 但是过程有些波折 。 我详细地介绍阴历的算法 , 过年的传说 , 发红包贴福字的传统 。 很多外国朋友嘴上说着“Cool” , “Great” , “Awesome” , 却能感觉到并不怎么走心 。 我也常常想哪里出了问题 , 直到帕诺夫出现 。
帕诺夫是我实习认识的印度朋友 。 当时我正在和一个中国同事写中文名字互相认识 。 帕诺夫路过看后大受震撼 , 正好想划水的他让我对他讲讲汉字 。 我还记得他看到“一” , “二“ , ”三“时露出欣慰的笑容和看到”四“的时候怀疑人生的表情 。
接着我又讲了讲中国人姓名的含义 , 代表着父母对子女美好的祝愿 , 还帮他根据音译起“帕诺夫”这个名字 , 告诉他含义是“信守诺言的人” , 帕诺夫满意地点头接受了 。 而帕诺夫也向我介绍了他们文化里名字有意思的地方 , 比如他们家族父亲的姓会作为儿子的名使用 。
后来我们越聊越多 , 比如中国十几亿人使用同一种语言 , 而印度不同邦之间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 。 如同水到渠成般 , 我对他介绍了春节 , 而他也把排灯节这个对于印度同样重要的节日介绍给了我 。
我突然意识到这次的交流如此顺畅 , 我不再向以前填鸭似的把想传达的东西一股脑地塞给别人 。 我们平等地分享 , 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 , 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彼此的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远大于单方面的灌输 。 从此以后 , 我更多地以交流者而不是“教授者”的身份与其他国家的朋友交谈 。
第二年春节 , 我和学长邀请六七位来自希腊 , 阿根廷等国家的研究生、助教来家里做客 。 我们准备了丰盛的中餐 , 包饺子的活动 , 除此以外还要求每个人带一道家乡的特色美食来和大家分享 。 那天我吃到了甜到掉牙的蛋糕 , 香浓的蘑菇汤 , 硬到咬不动的烤肉等一系列特色美食 , 也听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 我不禁感叹可能每一个在外的游子 , 都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文化的愿望吧 。
文化的碰撞可以迸溅出火花 , 也可以毫无波澜 。 我想这是因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让没有背景的人充分了解的 。 不同的土壤培育出不同的果实 。
我想起中秋节前后和帕诺夫与安德鲁去看棒球赛 。 散场后去地铁站的路上 , 我看到一轮圆月高挂夜空 , 心中有些激动 , 于是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感想 。 他俩一脸迷惑地看着我:“哥们儿你在说什么?”我告诉他在中国的文化里月亮总是承载着特殊的感情——思念 。 见他更加迷惑我就解释虽然分别的人们不能见面 , 却可以共赏一轮明月 , 把相隔两地的人们串联起来 。 他俩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 眼神看起来却还是不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