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初三宜“赖床”,一起看年俗( 三 )


在这里要概述一下福建民居里的“礼制”部分 , 才能更好地用文字还原分年的场景 。 前面说了 , 一家的主神都在厅堂太师壁前面的神龛里 , 可能是观音 , 也可能是齐天大圣或者土地公等俗神 , 也有的人家没有神像 , 贴画像或者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神龛前方或者下面是长供桌 , 长供桌前还有八仙桌 , 用来陈设香炉、烛台和供品 。 在漳州 , 过年时节 , 供桌上少不了的是本地的特产——水仙花 。 神龛的一侧 , 一般是靠右手边 , 是祖宗牌位或者先人遗像的位置 。
但我们还没说到地位最尊贵的“天公” 。 闽人认为“天公”至高无上 , 不应图绘其形象 , 也不应在民家室内供奉(即使一般的庙里也没有) , 只设一个香炉(称为“天炉”)在厅前见天的位置 , 朝外望天祭拜 , 供桌也得向外摆设 。 闽南还悬挂特殊的“天公灯”以示尊崇 。
在重视礼俗的传统社会 , 人居的礼制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
06
过新年:有个地方竟然不在初一?
从尾牙开始 , 福建人已经为大小神明忙了半个月 , 到大年夜终于是一家人自己过了 。 在过去这一天是全年吃得最好的日子 , 如今物质丰富 , 倒也不需要一心盼着过年 。 不过大年夜吃的很多菜 , 是有吉祥寓意的 , 所以多年来一直保留着 。 比如说闽南象征平安长寿的整根的青菜(芥菜、韭菜居多) , 福州象征新年太平的太平燕(一定要放两个谐音“压乱”的鸭蛋) , 还有各地皆有的血蚶 , 因为蚶壳摩擦的声音特别像一串铜钱在响 , 也象征着特别好的彩头 。
吃完团圆饭 , 守夜到交子时分 , 许多人顶着浓浓倦意去庙里烧头香 。 睡到天亮 , 第一餐往往又是有“好意头”的线面 。 随后是一天的走亲访友道贺新年 , 与其他地方无异 , 就不赘述了 。
不过 , 在莆田 , 正式的大年夜却是初四这一天 , 俗称“做大岁” 。 这是因为明嘉靖四十一年冬 , 倭寇攻陷莆田 , 烧杀抢掠 , 死者无算 , 直至次年正月初一才被戚继光率军收复 , 在初二这一天 , 众人敛葬死者(故莆俗初二不得拜年贺岁) , 到了初四才安顿下来补过新年 , 并将此俗传承至今 , 作为对地方“痛史”的长远回忆 。
扫帚|初三宜“赖床”,一起看年俗
文章图片

福州拜斗仪式上的斗 , 摄:张继州 。
07
拜斗:新春祈福仪式
北京人正月初八去白云观“顺星” , 福州人则在各宫庙做拜斗仪式 , 这是古老的星辰崇拜在各地的不同传承形式 。
拜斗就是礼拜北斗 。 道教崇拜北斗七星(七位元君)和北斗之母斗母元君 , 认为礼敬他们可以消灾解厄、护佑合家平安 。 拜斗法事在全国各地道教中流行 , 不过在福州的受欢迎程度特别高 , 参与度最高的道教法事就是“穹窿玉斗” , 不论神明生日还是普度法会往往都设置这一环节 。 如果在新年进行集体拜斗 , 多数会安排在初七这一天 。
拜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信众的参与感很强 。 每个人要捧一个四方的“斗”(偶尔有圆的) , 它最早是各家量米的容器 , 现在香烛店里也有成品 , 用来象征宇宙;斗里盛米 , 象征万星 , 还要撒上红枣、瓜子、花生、桂圆、栗子 , 寓意“五子登科”;斗的四边插上尺子、杆秤、镜子、剪刀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斗里点燃香烛 , 四周再插上红筷子 , 缠上红绳 , 这一套“小宇宙”就完成了 。 道士负责搭建坛场 , 扎制“斗门”——一般是用青翠的竹叶加上红布做成的一道拱门 。 当拜斗进入“绕斗”的环节 , 道士带着捧着斗的信众依次穿过“斗门” , 象征着进入“与道合真”的世界 。 有些庙占地狭小 , 容不下那么多信众 , 人们就捧着朱红的斗 , 嘴里呵着热气 , 在道士 “转斗转东方 , 东斗星君把斗转啊~”的吟唱中 , 绕了一圈又一圈 , 仿佛这新一年的好运全都靠着这一刻的凝神聚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