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生死疲劳》:这部“神作”,极有可能让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 )


神作@《生死疲劳》:这部“神作”,极有可能让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插图
第一次主人公西门闹历经轮回,以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的身份回到地点,发觉当年的种种都已物是人非,知晓自己的新主人成为蓝脸,自己的女人迎春嫁为人妻,自己的孩子认他人为父时,他心中积蓄苦闷无处发泄,胸中滚滚燃烧的怒火,但,为驴的无奈谁又能懂?谁又能想到驴的身体里却有着人的灵魂?
所以,即便困难,你也坚持为自己心中的不平抗争,你也愿意痛痛快快结束这生死疲劳的一生。
第二次不知是否为上天巧妙安排,蓝脸在繁盛的牛市上没有旁顾,就直奔它而来,一眼相中了它,没错,西门闹,重生为牛,这头小犍,约有一岁年龄,毛色如栗,皮滑如缎,双眼明亮,透着机灵与顽皮,四蹄矫健,显示着速度和力量。
与后来单干的蓝脸又再次相依为命,开始单干历程……
第三次,追月成猪王,却大义救人而离开,第四次第五次等等,不论是第几次的轮回,主人公西门闹他都依然驻留在这片土地,都拥有传奇又富有色彩的一生,一样的他,不一样的角色,却书写同样只属于他一人的传奇,他与这片土地的故事,刻骨铭心。
生死疲劳,同样也是一部生死轮回,这种东方神秘主义的魔幻色彩,全景式地展现了乡村中国的生存画卷,一次次轮回,刻画出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
神作@《生死疲劳》:这部“神作”,极有可能让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插图
三、《生死疲劳》背后,是莫言农村情结莫言曾到北京某中学,与学生们漫谈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
莫言说:“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小学五年级辍学,但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莫言的文学起步是从河北保定当兵时开始的,当时创作了小说《春夜雨霏霏》。
这部小说的创作是由于当时他刚刚新婚,妻子不能随军,于是便写了这样一部小说。
因此,莫言劝告中学生,如果将来有志于文学创作,那么可以先从自我出发,写自己的故事,慢慢地再讲别人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视角表达。
莫言的学历很低,小学五年级因十年动乱辍学回家。
当年,他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离开农村,但现在翻回头来看,自己的作品中大多数源自于农村生活的经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神作@《生死疲劳》:这部“神作”,极有可能让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插图
而《生死疲劳》这本书,实际上是他与自己的农村情结和解,着力描绘农村的集大成之作。
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对生活有深刻理解的、经历过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
一直以来,农村生活始终是莫言叙述的中心,他以自己的创作,建构了“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乡土世界。他每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都是从这里登场。
当然,也包括《生死疲劳》,在这本书中,有近50年的乡土生活,而且运用佛教中的“轮回”思想,也是农村社会的现实。
【 神作@《生死疲劳》:这部“神作”,极有可能让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放眼世界文学史,但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一个文学的王国。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边城。而这些文学的王国,无一不是在它们君主的真正故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
神作@《生死疲劳》:这部“神作”,极有可能让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插图
在1976年参军离开农村以前,莫言在真实的高密县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当了20年农民。这 20年,留在他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饥饿、神鬼故事和母亲的叹息。莫言小说中那千奇百怪的故事,对自然、社会、人生惊世骇俗的看法,都和母亲、童年、大自然、故乡紧密相连。所以,当你看《生死疲劳》的时候,对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他写的,确实就是他的“见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