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举人”有何特殊,为什么连知县都不敢得罪你看看他们有何特权

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很多平凡出身的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有的人甚至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平步青云”。如果中了状元、榜眼、探花自然是前途无量,但是参加科举的人千千万万,竞争压力一点也不比现在的高考小,一甲毕竟只有三个,那除了一甲之外的其他“考生”,未来的前途会怎么样呢?《儒林外史》里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范进中举》,范进在中了秀才之后,周围的乡亲们对他的态度依旧很差,屠夫都对他吆来喝去;等到范进中了举人之后,相亲们对他的态度马上恭敬和善起来,还称呼他“范老爷”,甚至连前任知县都对他“恭敬有加”,赶来“巴结”他。
范进中举@“举人”有何特殊,为什么连知县都不敢得罪你看看他们有何特权
文章插图

知县顾名思义,是一个县的管理者,从官职上来说近似于现在的县长。然而知县在古时候的实权是远远大于现在的县长的。县里大到政策制定,小到官司诉讼,都要由县长决断,再加上天高皇帝远,知县可以说是一个县里的土皇帝也不为过。权力这么大的知县,为什么不敢得罪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举人呢?举人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又能“做”什么呢?举人是什么?状元、探花之类的名次我们经常听说,但是很多人对于举人到底是什么却不太清楚。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举人到底是什么?举人这个词的出现远早于科举制度的出现,在我国不同的朝代,举人的意思略有不同。大体上能划分成3种解释。举有推举、选拔的意思,所以“举人”第一种意思,可以做动词指举荐人才,也可以做名词指被推举的人。这种意义主要用于汉朝,当时并没有考试、科举之类的制度,因此朝廷中的人才都是通过举荐被任用的,大概就是现在的“内推”。
范进中举@“举人”有何特殊,为什么连知县都不敢得罪你看看他们有何特权
文章插图

到了隋朝末和唐宋时期,有了一种考试科目,叫进士科。不过这个考试不是谁都能参加,参加进士科的人是需要通过地方推举出来的,这种被地方举荐到京城考试的人就叫举人。不过我们今天说的这种“举人”是第三种意思,在明清时期,通过科举在乡试中考中的人就叫举人,《范进中举》中的举人就是这种意思。科举制度的首创时间无固定说法,科举经历了唐朝的发展、宋朝的改革、元朝的衰落,到了明清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的科举从下到上依次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县级考试,考过的人称“童生”;院试是州府级考试,童生考过第一级院试成为秀才,秀才考过第二级院试可以参与乡试。
范进中举@“举人”有何特殊,为什么连知县都不敢得罪你看看他们有何特权
文章插图

乡试是省级考试,每三年才举办一次,全省录取人数少则几十个,多则一百多个,竞争非常激烈,通过乡试的人就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中了会试就可以进入殿试。进入殿试之后就不再“淘汰”,所有人只排“名次”,分三个等级,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算是“进士出身”,三甲算是“同进士出身”。举人能做什么?从科举的制度来看,举人好像也不过是通过乡试的人,连会试能不能通过都不一定,为什么知县都不敢得罪举人,甚至还要巴结对方呢?这是因为乡试算是科举中的一道分界线,中了举人之后,无论之后的会试能不能通过,都已经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而没有中举的人就与仕途无缘了。【 范进中举@“举人”有何特殊,为什么连知县都不敢得罪你看看他们有何特权】
范进中举@“举人”有何特殊,为什么连知县都不敢得罪你看看他们有何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