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楹联伴草木,含笑度春风( 二 )


明太祖朱元璋也喜康乐之道 , 他建都南京 , 为表庆贺 , 在除夕时传旨 , 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副 。 这种由“题桃符”而成“贴春联”的习俗 , 便在一夜之间 , 由宫廷豪门推广到百姓门户 。 大年初一的清早 , 朱元璋微服出行 , 漫步大街小巷 , 鉴赏春联 。 当他发现有一户阉猪匠因大字不识、也没请到会写春联的人而未贴春联时 , 还特意命人取来纸墨 , 当下提笔为其题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 一刀斩断是非根 。
楹联 , 飞进千家万户 , 迎来烂漫春光 。
二、楹联多缘
楹联出世 , 带来许多惜惜之缘 。
墨、木、竹、纸、笔、砚 , 都在与楹联的相遇中 , 结下深缘 。
当墨落在木上 , 那良好的木性与墨性结合 , 其相融和美自不必说 。 墨 , 性味辛、温 , 无毒 ,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 在汉代得到一定的发展 , 至唐代达到鼎盛 。 墨可用来书写 , 也可作药用 , 宋代医药学家马志、刘翰编著的《开宝本草》记载 , 墨能够“止血 , 生肌肤 , 合金疮” , 金疮即常见的刀枪伤 。 好墨 , 多用松烟为主材制成 。 松 , 被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列为上品 。 上品为君 , 主养命以应天 , 无毒 , 多服、久服不伤人 , 可轻身益气 , 不老延年 。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上墨 , 以松烟用梣皮汁解胶和造 , 或加香药等物 。 ”其材质均有利身心 。
当墨扬在竹上 , 也自然相得益彰 。 竹子不仅具备有力有节、刚正不阿、高洁满腹、不落世俗的气度 , 还对人的身心健康帮助很大 , 她性味甘淡 , 微寒 , 可以清热除烦、化痰开郁、镇惊利窍等 , 全身皆可作妙用:将鲜竹外层皮削去 , 刮取的第二层薄皮是竹茹 , 竹茹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惊悸失眠等症;将鲜竹去节劈开 , 置火上烧烤 , 两端流出的黄汁 , 是竹沥 , 竹沥常用于治疗中风、高热、惊痫、肺炎等病症;竹节孔中分泌出的液汁凝结而成的结块是竹黄 , 竹黄与竹沥功用略同 , 性质较竹沥和缓一些 。 另有竹根常用于治疗产后虚烦等症;竹叶常用于治疗心火炽盛导致的高血压、痔疮、精神恍惚等病症;竹笋是美味佳肴 , 主消渴 , 利水道 , 益气力 , 含有大量食物纤维 , 适合便秘之人食用 。
当墨飘于纸上 , 有着与竹相配一样的清美 , 纸 , 性味甘、平 , 无毒 。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云:“纸者砥也 , 其平如砥也 。 ”纸最原始最主要的材质是竹 。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 , 先以火烤青竹 , 使其水分如汗液一般渗出 , 再刮去青皮晾干 , 以方便书写、避免虫蛀 , 这即被称为汗青 , 也叫杀青 。 后来有了幡纸 , 幡纸是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 。 到了东汉 , 蔡伦造纸 , 选取的材质也环保而健康 , “东汉和帝时 , 耒阳蔡伦始采树皮、故帛、鱼网、麻缯 , 煮烂造纸 , 天下及通用之 。 ”
于是 , 或选一方好木 , 或挑一叶好竹 , 或择一扁好纸 , 磨上一好墨 , 将楹联写起来 , 可不就是一份养生活儿吗 。
孟昶深知这些妙处 , 他懂得药草知识 。 当年 , 他的母亲染病 , 请太医来治疗 , 效果总是不好 , 换了很多太医 , 都没有用 。 孟昶便自制方饵 , 呈母亲服用 , 把母亲的病治好了 。 后来 , 大臣们有疾 , 孟昶都亲自诊视 , 疗效都很好 , 让医官们钦服 。 孟昶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人把跟楹联有关的木、墨、竹、纸等的作用一一记录 , 和其他药草儿一并收录成书 , 供世人学习使用 。
春联|楹联伴草木,含笑度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