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楹联伴草木,含笑度春风

楹联 ,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的对偶语句 , 对仗工整 , 平仄协调 , 是一字一音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 为汉族传统文化之一 。
除夕的时候 , 人们喜欢书写、张贴、欣赏春联 , 把美好的愿望引进春联 , 展示在大好河山中 。
春联|楹联伴草木,含笑度春风
文章图片

(清)乾隆御笔行书七言春联
一、楹联性木
楹联 , 是踏着春天的脚步来的 。
楹联又叫春联、对联 , 她的前身是桃符 。 清代诗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 , 即桃符也 。 ”
当桃树在春风里浅笑盈盈的时候 , 人们看中了她镇祟驱邪的作用 , 常在新年伊始 , 把她制成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 悬挂在大门两旁 , 消灾免祸、趋吉避凶 。 《典术》说桃“乃仙木也”“味辛气恶 , 故能厌伏邪气 , 制百鬼 。 ”
那时的桃符 , 会绘上神荼(sh%u113n sh%u16B)和郁垒(y%uF9l%u1DC)二神的名字和图像 , 神荼、郁垒是传说中善治恶鬼的神仙 , 被民间奉为门神 。 东汉学者应劭辑撰的《风俗通》详解了贴门神风俗的始源:“东海度朔山有大桃 , 蟠屈千里 。 其北有鬼门 , 二神守之 , 曰神荼、郁垒 , 主领众鬼 。 黄帝因立桃板于门 , 画二神以御凶鬼 。 ”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 。
汉代纬书《河图括地象》也有同样记载:“桃都山有大桃树 , 盘屈三千里 。 上有金鸡 , 下有二神 , 一名郁 , 一名垒 , 并执苇索 , 饲不祥之鬼、禽奇之属 。 将旦 , 日照金鸡 , 鸡则大鸣 , 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 。 金鸡飞下 , 食诸恶鬼 。 鬼畏金鸡 , 皆走之矣也 。 ”慢慢地 , 人们也在桃符上书写吉祥的话语 , 进而书写对偶的诗句 , 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 。 除了写在桃木上 , 也写在其他木上、竹上 , 这都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楹联 。
可见 , 楹联的本性为木 , 楹的本义即堂屋前部的柱子 。 用木来祈福 , 真是恰当的 。 木性之曲直伸展 , 展现着阴阳平衡之妙 。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之一 , 木对应着五方“东、南、中、西、北”之东和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之春以及五脏“肝、心、脾、肺、肾”之肝 , 属东、为春、具肝胆相照之气 。 木的本义是树 , 其形状和性质 , 更将阴阳之气巧妙融合 。 瞧 , 那地上部分的枝干、花叶、孢芽 , 向上向外 , 为阳 , 与胆对应;地下部分的根系 , 在下在内 , 为阴 , 与肝对应 , 阴在内而被阳包裹 , 阴阳调和 , 安然妥然 。
于是 , 当春风吹起 , 当草木萌动 , 当阳气升发 , 楹联便张开了翅膀 , 朝着高山 , 向着流水 , 鸣奏着春天的乐章 。
深谙春之味的 ,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算一个 。 公元964年除夕 , 孟昶对大臣幸寅逊题于桃符的志喜之词不满意 , 就亲自挥毫题词:“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深有韵意的题词 , 使桃符由原来驱邪祈福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 这诞生在春天、含有“春”字的联语 , 被大臣们极力赞赏着 , 挂在了宫中木柱上 , 成就了中国第一幅“春联” 。
楹联 , 便成为人们在新春时节最爱酝酿的话语之一 。 啊 , 所有的好日子 , 都从楹联上飞起来吧 。 心神凝合 , 心手相连 , 美愿生成 , 那对联语一字一句地推敲 , 也是一种修炼啊 。 修炼 , 讲究的就是这样的心神一致与气血交融 。 不一定时时隐在深山老林 , 只要有这份专注与安宁 , 哪怕只是片刻 , 哪怕身处闹市 , 都能收获圆融 。 肝胆之气 , 也温柔舒缓地徐徐而来 , 正气、清气、神气皆定于体内、壮于筋骨 。 琢磨楹联 , 要的就是健康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