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峡玉矿遗址|旱峡玉矿遗址( 二 )


旱峡玉矿遗址|旱峡玉矿遗址
本文图片

旱峡玉矿遗址|旱峡玉矿遗址
本文图片

三、主要认识
根据房址、矿坑、岗哨的分布特征和排列规律 , 组成山顶岗哨、山体两侧矿坑、山麓底部房址和选料区的分布特征 , 可以判断当时已经形成组织有序、管理严密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 。 同时房址以半地穴式为主 , 房址分布在山体南坡(阳坡)或山间低洼地区 , 房址门道向南或向东 , 证实当时人群已经对当地西北风盛行的气候特点有了准确的认识 , 注重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当地环境的适应 。 部分房屋利用废弃矿坑改建 , 说明存在不同时期的开采 , 后期人群利用早期矿坑修建房址 , 同时房屋内部存在着改变房屋结构的现象 , 存在多次利用 。 根据遗迹分布、地层堆积、矿坑叠压关系、房址多次利用、房址内部结构改变、出土陶器判断 , 该玉矿遗址大致分为四期 , 一期为西城驿—齐家文化时期 , 二期为骟马文化早期阶段 , 三期为骟马文化晚期阶段 , 四期为玉矿开采废弃后的晚期自然堆积 。
该玉矿遗址可以分为早期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遗存和晚期骟马文化遗存 , 出土西城驿文化夹砂红陶器与西城驿遗址二期器物相似 [2], 采集齐家文化橙黄陶篮纹陶片与典型齐家文化折腹罐一致 , 判断早期阶段年代大致在公元前 2000 ?前 1700 年;出土的骟马文化夹砂红陶器与火烧沟遗址骟马文化陶器相似 [3], 判断晚期阶段年代大致在公元前 500 ?前 300 年 。 通过出土器物分析 , 该玉矿遗址早期由西城驿—齐家文化人群开采 , 晚期由骟马文化人群开采 , 证明古代人群开采玉矿的时间早到公元前两千纪 , 将河西走廊玉料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大大提前 。 出土齐家文化和西城驿文化器物 , 对探讨齐家文化和西城驿文化的分布提供了新资料 , 特别是齐家文化向西扩张至敦煌地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 齐家人群开采玉矿的证据为齐家文化玉器研究、华西系玉器、早期玉石之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与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比较 , 走廊南山开采玉矿的年代远早于北山地区 , 从遗址规模和遗迹分布比较 ,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开采规模较小、房址分布分散 , 没有形成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的大型聚落 , 半地穴式房址都兼有生活、生产的功能 。 从出土遗物及相关遗迹现象判断 , 两处玉矿遗址都属于露天开采 , 采矿选料工具主要是石锤和砺石 , 从矿坑壁上残留的火烧痕迹及玉料火烧的痕迹推测两处都采用烧山采矿的技术[4]。
四、学术价值
河西走廊西部相继在走廊北山发现马鬃山径保尔草场和寒窑子玉矿遗址 , 走廊南山发现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 三处玉矿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可以确定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料开采的工业遗址 , 对认识祁连山、北山软玉成矿研究及寻找新的古玉矿遗址提供了新思路 。 器物研究对玉矿采矿技术、选料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玉料的运输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河西走廊西部玉矿遗址开采从公元前两千纪一致持续到西汉中期 , 为我国透闪石开采史、西玉东输、玉石之路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 为认识西北地区古代采矿人群与中原地区人群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 乃至对揭示河西走廊地区对中原地区古玉供应运作体系意义重大 , 打破过去认为早期玉料可能来自新疆的传统认识 。 几处玉矿遗址的发掘 , 对认识史书记载的“三危山”和“昆仑”之地望的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